LIFESTYLE深度聚焦
從親密關係暴力中抽身,如何擺脫放下這段有毒的關係?
by 勵馨基金會-更新
Text:勵馨基金會台東分事務所 督導 蔡佩青 Photo:網路
![從親密關係暴力中抽身,如何擺脫放下這段有毒的關係?](https://im.marieclaire.com.tw/s1200c675h100b0/assets/mc/202502/67ADBBF113BB01739439089.png)
如果面對的是一段蒙上暴力陰影的關係,想要「全身而退」分手,困難度更高。一些曾遭暴力對待的當事人,只求「和平分手」離開不舒服的關係;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伴侶的百般阻撓甚至肢體、言語暴力,讓他們陷入「分手暴力」泥淖中苦苦掙扎。
分手暴力,是權控關係的延伸
「分手暴力」樣態百百種。有些人遭伴侶肢體暴力攻擊,感到害怕而噤聲;也有人面對伴侶故意自傷,意圖激起他內心的愧疚而放棄分手;還有人被伴侶恐嚇威脅:若是分手,就將他的秘密公之於眾!
隨著近年民眾對「跟蹤騷擾」警覺提升,我們也接獲更多分手後的跟騷型樣態。有來尋求協助的服務對象,驚恐於前任會神出鬼沒出現在住家、公司附近,似在「蹲點」等候他出現。也有人接到數十通電話騷擾、辱罵。更惡劣的行徑是惡意散佈誹謗,威脅受害者要將其私密照傳給親友,或將兩人的相處細節發文供人「評斷是非」。這些分手暴力行為的背後,是長期以來的關係失衡與權力控制,使得當事人除了面臨身體傷害風險,更可能造成長期的心理負擔。
想慢慢分手,卻越陷越深
出現在會談室的小玲,已記不清伴侶最初是因何事對他施暴。「一開始,他說我不乖,我讓他家人不高興」,被伴侶辱罵打巴掌,但隔日伴侶又服軟道歉,流淚懺悔。當時小玲想:或許對方不是故意的,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只要滿足伴侶需求,關係還能好好經營吧!
好幾次,小玲覺得生活無法繼續,但礙於現實情況中,伴侶每每以淚水引發其愧疚感,讓小玲難以說走就走,只能向親友傾訴,並且盡量避免引起衝突。無奈現實並不如他所願,伴侶的掌控慾日漸增長,也懷疑小玲不再百依百順是因為外遇,進而要求他報備行蹤,小玲再也無法忍受,當他決定分手,辱罵、毆打、抓頭撞牆壁等行為,隨之接踵而來。
社工詢問:「這段關係讓你如此留戀的原因是什麼呢?」小玲也愣住了,原來,伴侶曾給予他原生家庭所無法提供的疼愛與保護, 讓小玲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溫暖,而多年相處中,小玲也漸漸習慣於兩人的相處模式,在內心身處,也堆積著多年付出而來的「不甘心及迷網」,小玲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有不一樣的未來。
真的能做到「分手快樂」嗎?
瞭解小玲的受暴情形後,社工們先幫他釐清當下最迫切的需求,並依接案時的危機評估,與小玲討論聲請保護令、媒合司法資源、協助他制定生活及居住動線的安全計畫。待緊急危機解除,再與小玲一同規劃後續的心理及生活重建長期計畫。
透過數次會談,社工陪伴小玲看清內在的創傷與復元的韌性:離開暴力固然是解脫,但分手的心痛感也是真實存在的;更令人恐慌的是,結束關係後需要重新適應沒有伴侶的單身生活,這種生活中的失控感,不論對主動提出分手、或被迫分手的一方,都會有同樣的壓力與無助。
有首歌叫《分手快樂》,但追求「分手快樂」並不現實。有時當事人刻意要求自己堅強、力求盡早回歸生活常軌,每一次故作堅強的背後,只會讓沒有機會修復的創傷,蔓延出更多傷痕。
其實,面對關係走到盡頭,不妨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大大方方擁抱傷痛,允許自己會失落、會傷心、會感受到被辜負,也會有難以啟齒的消極念頭。肯定與接納所有的低落情緒,若有機會,可以找信任的親友傾訴或獨自放聲大哭,都是抒發情緒的好方法。
遭遇分手暴力,該怎麼做?
對外尋求幫助,可以讓更多機會與選擇出現在你面前。首先,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信任的朋友或家人。除了可以從親友處獲得情感支持,也可一起規劃「安全計劃」,包括另尋住所、確定緊急聯絡人、與緊急聯絡人建立暗示手勢或訊息、籌備生活必須品以方便隨時轉移。
同時,向專業人員求助也非常重要,可以求助113、社會處、勵馨基金會等社褔團體,由專業人員提供意見、媒合資源,和你一起尋找解方。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請專業人員媒合法律資源,如聲請保護令,保障自己的基本安全。
最後,建議雙方在分手後保持距離,給彼此時間去療癒和適應新的生活及關係上的改變。若需要與對方見面,可以選擇安全的談話空間,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避免指責對方。同時,也為彼此的關係設定界限,確保尊重彼此的底線。
為分手感傷,不等於你想回到有毒的關係之中
人們總會不自覺地「美化」過去的事情。「回憶總是美好」,當我們想起與前任的甜蜜點滴,往往容易誤會自己「想重回那段美好關係中」,因而開始對過去的人、事、物,產生強烈的情感,遺憾那段「看似美好、實則有毒」的關係。
請問問自己,重回這段關係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當初無法繼續相處的原因有解方嗎?若不是,就一起學習放下這段感情吧!追根究底,一段關係走向盡頭,「彼此不適合」是常見原因。這不是你的錯,請將生活重心轉移回自己身上,你可以嘗試過去想體驗郤沒機會進行的活動,或學習自己原本不擅長的手藝,為生活設定一個前進目標,陪伴自我度過難熬的情緒歷程,迎接更自在安心的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