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青農們的田園交響曲|橙蜜香番茄養大的女孩,林奕辰:「農夫的日常,像打開新世界。」
by Melody TU-更新
統籌&採訪撰文/涂千曼 攝影/Weslie Wei

暖潤晶瑩的小番茄盛裝在容器裡,宛如珠寶般閃耀著光澤。位在高雄美濃的「又生農場」,是當地有名的番茄食農教育與品種試驗地。田區附近,一間集貨包裝廠朝向月光山,守望著客家的原鄉。「我們在包裝廠這邊工作後,就不再發生大規模火燒山了。」第三代番茄農夫林奕辰說明「又生」的命名,春風不生野火,而希冀家鄉與作物自此可以生生不息。
「希望把事情變好玩,慢慢在每個當下去做想做的事情,一直延伸與擴展。」──林奕辰
從前從前,美濃有個番茄世界
番茄向上彷彿無盡綿延的莖,缺雨時生出乾枯的枝枒,好天氣則生出健壯的枝枒,一段銜接一段,傳送養分,也記錄著生命力的歷史。番茄養大的孩子林奕辰,今年27歲,也一路見證美濃番茄產業的發展。
2009年八八風災,吹斷了林奕辰家裡所有木瓜樹。當時美濃正逢產業轉型,一支名為「橙蜜香番茄」的品種尋找合作農友,林奕辰的阿公正是第一批試驗生產者。成功打響名號後,吸引更多人種植,美濃的番茄世界壯大了。2015年,父母這一輩也正式投入農務,成立「又生農場」。
「當一個產業看到巔峰,我們知道故事慢慢會往老化的狀況走。」林奕辰說。故事的轉折來自氣候異常。梅雨季漸漸消失,夏日不見颱風雨水,反而來了致災的秋颱,也爆發大規模病蟲害,讓橙蜜香番茄的收成變得困難。
這兩年,林奕辰與農會合作試種32支新品種,觀察病蟲害比例及結果率,「我們在尋找,未來在這裡還可以生長得很好的番茄。」投入栽種成本外,他們也自主展開市場調查,銜接生產與銷售兩端的關係。不僅為其他農友帶來明確的希望,也為臺灣能吃到的小番茄,帶來更多的選項。
「我們有個試吃番茄品種的32公格。印象中有位阿嬤,一進來就要最甜、皮最薄的。我先請他從32宮格隨意吃吃看,後來才端出他想像的那款給他吃。」結果最後阿嬤購買的,卻是最能勾起他情感共鳴的口味。「我們可以理解消費者要求皮薄又甜,因為這是現階段市場最大宗的喜好。一定有人有不同需求,但選擇只有這些,或許他也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這也是林奕辰推動食農教育的理由之一。
有背景的農業小白,推動教育把事情變好玩
好奇外觀不漂亮的作物如何處理,林奕辰考入臺中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自言是「有背景的農業小白」的他,大四時終於有機會回家實地跟隨完整的番茄週期。「農夫的日常,對於不熟悉的人像打開新世界一樣。那時候的我就是這樣。」
畢業後意外碰上 COVID-19疫情,線上資源蓬勃,他也開始嘗試網路行銷,並為許多人解開對番茄的迷思。大家來到產地,也不只是體驗採果。「我辦了果樹認養。不是說掛個牌子,付錢幫你完成一切。 九月種番茄,十月要回來照顧,12月要回來採收,再來做番茄的加工品。這是完整的過程。施肥等事情我們還是會做,可是重要的時節點會交給參與者來體驗。」
身為番茄第三代,看似比起其他青農得到更多經驗與資源的傳承,對林奕辰而言,最大的挑戰卻也來自親近的家人。
看不懂他每天在家做什麼,阿公曾說:「虧你念到了研究所,可是你還待在這裡。」爸爸捨不得寶貝番茄受到人們影響,也曾質疑拓展教育的必要性。歷經許多爭論,漸漸他以公部門的支持與成果說服他們,也帶動家族整理栽種知識,成為高雄農業改良場的番茄職能訓練講師。
果樹認養目前進入第四年,有學校帶學生一起來參與。林奕辰分享:「某天我接到電話,在地農友說我女兒去到你們農場後,學會怎麼去除番茄側芽、做果樹整理,回來竟然自告奮勇做這些事情。」
「以前我就是喜歡辦活動的人,希望把事情變好玩。農村經常遇到青年外移與人力流失的問題,在地特色產物也可能隨之消失。我在這裡做了一個小天地出來。帶著小朋友認識家鄉產業,有更多人認識過去不懂的番茄知識,甚至願意從農的人也可以學習職能。」慢慢在每個當下去做想做的事情,一直延伸與擴展。回過頭來,他才發現自己一步步走了這麼遠。
──2025年四月號《美麗佳人》Special Report,〈生生不息的家鄉與果實──林奕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