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遠離文明才能點燃生命!《高更:愛在他鄉》重現後印象派大師的漂浪人生
by 魯編-更新
Text/魯編 Photo/佳映娛樂
有時覺得,所謂大藝術家其實都是非常破碎的靈魂,非得藉由某種藝術形式(或是女人?)去一片片尋覓、一片片確認、一片片拼湊,才能救贖自己成為完整的個體。他們外顯奔放的才華令人著迷,但那些內在隱密幽微的糾結甚至偏執,可就不是每個身邊人能理解或包容的了。
(《高更:愛在他鄉》劇照)
如果快轉高更的前半生,頗有種看八點檔的錯覺:1848年於巴黎出生、一歲喪父(他爸爸是激進共和派記者,在前往秘魯投靠妻子家族的航程中逝世)、單親家庭(小高更對母親和祖母的依戀可能影響他後來的畫作)。他七歲前在祕魯長大,青年時期當過海軍四處航行。25歲進入證券交易所成為「金融新貴」,和丹麥籍妻子結婚,建立穩固的中產階級生活,也開始頻繁接觸藝術、和印象派創始人畢沙羅學畫。
(《 Le Port de Grenelle》,1875年,高更27歲)
如同各位吃瓜群眾預料,通常劇情進入30集後,就要開虐了:34歲時,高更決定成為全職畫家。但藝術和麵包難兩全,高更一家人為了減少開支,一度搬去里昂、哥本哈根。37歲時,高更回到巴黎,和妻子分居,結束這段12年的婚姻離開了五個小孩。(千萬不通嫁給藝術家啊~搖手指)
之後,他開始呼應內心對「原始社會」的嚮往,一心想逃離文明,也開始試圖脫離印象派建立自己的畫風:他先前往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鄉下;和畫家友人到巴拿馬生活一段時間;1888年10月,高更40歲時,應小他五歲的梵谷邀請到法國南部避寒作客。二個月後,就在聖誕節前夕,梵谷割下一隻耳朵、高更返回巴黎。沒有人知道兩人之間發生過什麼事情,這場流星般的相會從此成為千古謎團。
(《畫向日葵的畫家》,1888年,高更40歲)
43歲時,高更決定前往南太平洋的大溪地,追尋渴求已久的自然、野性生活(根據暗黑歷史...其實是為了逃債啦)。他在大溪地與原住民女孩德胡拉相遇,她也成為他的謬思(根據暗黑歷史.....他在大溪地有過三名妻子,兩個14歲,一個13歲啊啊啊)。炙熱的太陽讓原始的島嶼散發未開發的純真氣息,讓高更的每個人物、每幅景色、每個形體和每種色彩,都超越了形象的外表,具有更深刻、更真實、更富宗教色彩與贖罪的意義。
此時的高更其實有性病在身(他終身未承認患有此病),不僅時常咳血也影響了心臟功能。他忍受著經濟上的貧困與病痛的侵擾,意志反而益發脫離肉體束縛展現強韌的創作力。從他晚年的作品中,也不難發現他對死亡的思索與凝視。49歲時,高更完成了生平最大幅的經典作品(高1.5米,寬3.6米)《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54歲,高更於馬克薩斯群島逝世。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98,高更49歲)
《高更:愛在他鄉》這部電影,從高更和梵谷分離後的晚年生活著墨。由《我心深愛的國王》影帝文森卡索細膩詮釋這位藝術家浪子。這座遠方島嶼仿佛是他靈魂的故土,充滿生命力的人物面貌與地景線條,都化為他畫作裡濃烈的色彩。怎樣的執著,才算的上一生的追求?藉由這部電影,或許能更接近這個追求自由的漂浪靈魂一些吧。
《高更:愛在他鄉》1/12上映 1/12上映 1/12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