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熱門話題
由捷克邊境小鎮的少年遇襲事件出發的《我是被害者》,影評|丹眼看電影:「成為被害者的代價是什麼?」
by Hask-更新

《我是被害者》(Victim)為導演米哈爾.布拉斯克(Michal BLAŠKO)的首部劇情長片,獲選代表斯洛伐克角逐2022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導演透過簡扼的單線敘事和俐落的剪輯,融合社會寫實與推理驚悚的類型筆觸,將一個私密的親情故事,提升至國族與階級的道德詰問。同時也反映導演身處於當代歐洲動盪時局,對於身份、歸屬、敵我混沌且難以定義的矛盾與感嘆。
故事聚焦在一對捷克邊陲小鎮的烏克蘭母子,兩人嚮往可以早日申請成為捷克公民。然而,他們的「捷克夢」卻被某天深夜的意外給打斷。烏克蘭少年被發現頭部受到了重擊,而所有疑點都指向了住在同一棟公寓樓上的羅姆人青少年。
隨著本地捷克人和右派組織紛紛表達「善意關切」而投入聲援的行列,也讓原本單純的「鬥毆事件」,演變為滾雪球般的社會轟動。諷刺的是,兩個弱勢族群被丟入虎坑彼此對抗,但真正的加害者——結構性的社會不公義、種族主義與嗜血的媒體巨獸,卻隱身幕後,袖手旁觀。不論誰最終勝出,都注定沒有贏家。
原文片名為 “Obet”,在斯洛伐克語帶有雙重語意:「受害者」和「犧牲」。最終導演選擇了「受害者」(Victim)作為英語片名,但若從「犧牲」的角度來思考本部片,也頗值得玩味。在什麼情況下你會願意犧牲人性道德?而真相的代價又是什麼?
片中的烏克蘭母子背井離鄉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否為戰火所迫,並沒有明確交代。然此片問世之際正值烏俄戰爭,不難讓人有此聯想。導演在訪談中表示:即使故事的發想和拍攝都是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已完成,但該片所關懷的中歐少數族群的漂流和定位,卻也與現今時事不謀而合。無論大至家國、或小至人心的動盪不安,電影或許無法給出什麼答案,但透過關照和述說這些故事,也為歷史留下了痕跡。
《影評人介紹》
丹眼看電影,台大心理所畢,研究語言和神經科學,現任職於科技業。曾任第四屆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員、第四十五屆金穗獎影評人推薦獎評審。喜歡一個人看電影,期許自己在影評之前,先當個快樂的影迷。
延伸閱讀
- 《姊妹夏日絮語》講述尋找生父之旅中遇上愛情三角習題,影評|海苔熊:「或許你所等待的只是一場無奈,但若有幸穿越無奈,新的旅程將會在彼此眼前展開。」
- 從特教生視角探討弱勢族群困境的《默殺》,影評|鳴影品:「一念之差的人性善惡抉擇裡,什麼才是救贖?」
- 《黑的教育》交換秘密後的蝴蝶效應,影評|龍貓大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