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熱門話題

林郁婷贏的是人性的尊嚴與霸凌下向前的勇氣,J.K. 羅琳根本搞錯方向

2024 巴黎奧運賽事正如火如荼,場外伴隨的討論聲浪也屢掀波瀾。《哈利波特》作者 J.K. 羅琳,日前以「性別」為由,質疑台灣女子拳擊選手林郁婷的參賽資格,話題發酵至今,引發全球對於性別定義及權益的關注。

Text/千曼 Photo/中華奧會、gettyimages

林郁婷贏的是人性的尊嚴與霸凌下向前的勇氣,J.K. 羅琳根本搞錯方向

回溯爭議的源頭,來自 2023 年國際拳擊總會(IBA)提出「性別生化檢測異常」,突然取消林郁婷及阿爾及利亞拳擊選手克莉芙(Imane Khelif)在世界錦標賽奪牌的資格。兩位選手皆以女性身分生活並闖蕩體壇多年。儘管林郁婷事後立即接受體育署安排的檢測,結果符合國際賽規定,後續仍未獲得平反。而此次巴黎奧運,兩人符合規定參賽。

競技場上堅韌的精神,運動員追求的頂尖並非「男性」

克莉芙於台灣時間 8 月10 日凌晨甫奪下 66 公斤級金牌,林郁婷也即將在 11 日凌晨進入 57公斤級的金牌戰。性別定義既已作為政治的一部分,在國際言論的角力之間,我們不如先回到奧運殿堂上,聚焦運動員所追求的勝利是什麼?

拳擊運動,儘管帶有陽剛的刻板印象,實際觀看林郁婷的比賽,可以發現她的特色可能更在修長的臂展,而非強壯的力量。身為優秀拳擊手掌握的技術,例如距離的控制、準確的刺拳突襲,甚至是競技現場抗壓的反應能力,為了受家暴的媽媽踏上拳擊之路,專注比賽不回應外界紛亂的心理質素,才是她不同於他人之處。而這些優秀並不需要成為「男性」。

這讓人想起 Netflix 上的節目《體能之巔》,無論男女性別或擅長運動項目,眾人齊聚一堂,既公平也不公平,在綜藝的設計中試圖較量什麼才是理想的體魄。兩季下來最終的獲勝者,也都不是最陽剛壯碩的模樣。

生理與心理的靈魂拷問:如何才足夠「女生」?

大量群眾湧入羅琳的社群貼文底下留言,並上傳女性運動員照片,希望將林郁婷誤認作「跨性別」或「雙性人」的這位英國名人,正視女性也可以擁有不同於傳統的面貌。8 月 7 日羅琳發布一則最新回應,形容這是「用不同形狀的馬鈴薯照片來證明石頭可以吃一樣」,她更在結尾強調「我仍然能看出差異」。

從「馬鈴薯」和「石頭」的譬喻,探究其思維邏輯:J.K. 羅琳申明自己知道「女性」和「男性」的分野不在外表形象,但她堅持自己能認清什麼是「女性」,因為她認為兩者本質上,存在截然二分的差異。

然而,羅琳所認定「女性的本質」,真的如此牢不可破嗎?是誰來決定我們「夠女生」,判別生理性別的資格論?

為何檢測的結果會有出入?身體的奧妙,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多豐富複雜,也需要與時俱進的科學方法。近代醫學已多有研究指出,只評估賀爾蒙睪固酮濃度或染色體,可能與性別事實造成落差。

性別是在二元間流動的光譜,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一個人的賀爾蒙濃度,先天本就存在個體差異,隨時間也會出現變化。女性運動員更普遍因為後天自律,降低體脂率,產生更高的睪固酮。而醫師王姿允針對此次風波,分享 2018年重量級期刊專業研究,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性別不完全由X、Y染色體決定。更何況單單 Y 染色體,亦非造成羅琳想像中肌肉優勢的原因。

在一次又一次的爭議中,我們對不同性別的意識,社會角色的認知與命名──「女」運動員、「女」老師、「女」強人等,或許也正通往一個重新鬆綁並改變的契機。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