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風格專題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Treasure of Rubies」頂級珠寶系列的四大工藝
by Kate Tu-更新
Text/Kate Photo/DR
「一件珠寶作品的售價是由市場機制決定,但它蘊含的深度工藝與文化,才是真正價值所在。」
紅寶石為系列主軸的原因
在上個世紀1937年面世的《Peony》胸針,以一對雙花胸針的形式呈現,其中一朵含苞待放,另一朵綻放生機;待放的牡丹花蕾,美麗貴重引人注目,而最特別的莫過於以「Mystery Set 隱密式鑲嵌」工法所鑲上的640顆紅寶石,它還曾經是埃及公主(H.R.H. Princess Fawzia)最愛珍藏之一;此件具時代意義的作品幕後推手正是 Van Cleef & Arpels,它也是首件隱密式鑲嵌的典藏珍品,紅寶石也自此成為品牌愛用的標誌性寶石。以鑽石圍繞著6顆紅寶石呈現盎然意象的《Five Leaves》葉片造型胸針,由希臘女歌唱家 Maria Callas 於1967年提出需求,由 Van Cleef & Arpels 一手包辦寶石蒐羅、設計、製作,成品交付後也總陪伴 Callas 一起公開現身,是品牌富盛名的紅寶石訂製作品之一。品牌傳人 Jacques Arpels,也曾在1982年的一場採訪中,告訴記者紅寶石是他最愛的寶石。這些都是紅寶石在品牌歷史中能佔據特殊地位的背景故事,而以其為系列命題的原因當然不只於此。Van Cleef & Arpels 將資源投注於奢華藝術核心的追求—寶石,於同一系列之中展現它的不同風貌與面向,藉此也讓作品背後的設計故事與工藝重回鎂光燈,如此主張,讓從不尋求明星加持曝光量的珠寶世家,每每推出新品依舊受到藏家讚賞。
工藝一:個性寶石
若要展現頂級珠寶工藝的精神,核心基礎就是寶石。「Treasure of Rubies」在規劃之初便設下野心十足的遠大目標—全系列60件作品,運用逾3,000克拉紅寶石,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驚人數字,更有由寶石學家們深入緬甸、越南、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塔吉克斯坦等多座礦脈的10年往返足跡,才換來的質量等級與色彩多樣性。接受《美麗佳人》獨家專訪的匿名寶石專家說:「找寶石、挑寶石是一項非常耗時的工作,每一次都是一場冒險,你永遠不知道你能找到什麼,因此,初期與設計部門進行討論時,我們都沒有把握是否能夠能以系列形式完成這次的創作。」事實是,紅寶石貴為最珍罕的有色寶石品種之一,它的結晶體小,並不常見大克拉,而本次60件作品的主石皆超過2克拉以上;紅寶石在小巧的體積內,帶有來自微量鉻元素所賦予的華麗色彩,如深邃濃烈的純正血紅、略偏紫調的艷紅等,但也因為鉻的特性,只有極少數紅寶石晶體無內含物。再者,世上每一座礦脈的溫度、壓力、水份等等生成條件不同,所以出產的寶石會有不同特性,且就算來自同一座礦脈,同一批寶石的周圍環境也不全然相同。把整個系列重點聚焦於單一種寶石,並在淨度、色彩、切割和重量等面向取得最佳平衡,寶石的揀選,是「Treasure of Rubies」的第一項不凡工藝。如《Rubis Flamboyant》項鍊25.76克拉主石的顏色與質量皆屬上乘;《Priya》長項鍊的主石重達25.23克拉,正反兩面則以古老的花卉雕刻工藝點綴,皆是稀有而獨特的收藏級大作。
延伸閱讀
工藝二: 再現經典輪廓
寶石鑲嵌與設計美學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藉著「Treasure of Rubies」,Van Cleef & Arpels 重申紅寶石對品牌的特殊意義。然而在珠寶的世界裡,大抵有兩種看待寶石的創作手法:一是當擁有了一顆主要寶石,它最終可能是以簡單的設計輪廓來表現,不論是項鍊或耳環都有可能,一切取決於何種方式最能夠表現寶石本身美態與特質;或者,從故事主題出發,先擬定設計細節,才去尋找合適的寶石。「而在 Van Cleef & Arpels,即便最開始是圍繞在一顆寶石,最終,我們會盡力呈現豐富的故事與情感,這也是我們最大的特色。」品牌全球總裁及首席執行官 Nicolas Bos 如此說道。面對獨樹一幟的紅寶石,Van Cleef & Arpels 再現經典輪廓,延續以品牌經典的創意靈感與工藝手法,變幻出紅寶石前所未見的多元化樣貌。《Éventail souverain》手鐲鋪鑲13顆共重35.05克拉的濃郁紅寶石,周圍的玫瑰金飾釘以紅寶石圓珠點綴,外圍再疊加圓形及長方形切割鑽石,以凸顯手鐲的扇形輪廓,如此個性強烈、層次立體的作品,也讓人聯想到一代影星 Marlene Dietrich 於1930年代委託訂製的著名 art deco 風格《Jarretière》大型手鍊。《Moira ballerina》胸針的芭蕾舞者造型,源自1940年代開始出現的經典創作主題,舞者臉龐鑲飾玫瑰式切割鑽石,髮飾、裙擺與舞鞋則以大小漸變的紅寶石妝點,展現媲美真人比例的舞動姿態。《Kolam》指間戒與各式胸針的精緻程度皆不容忽視,樣式具品牌代表性。不對稱輪廓的《Berunda》手鐲也是賞析重點,3.23克拉的紅寶石及3.99克拉的DIF等級鑽石,在這枚反向對稱設計的手鐲上相互較量,也是象徵印度神話中雙頭鳥的設計語彙,而從雙主石向外蜿蜒的弧型線條,由克拉數漸變、一行行圓形與長方形切割的鑽石與紅寶石所彰顯。
延伸閱讀
工藝三:隱密式鑲嵌
隱密式鑲嵌(Mystery Set)自1933年取得專利以來,向來是 Van Cleef & Arpels 最為人讚賞的一項獨家工藝,由於技術難度與高耗材成本,也並非每種寶石都適用此工法,因此每年僅有少數頂級作品採用此鑲嵌法。完全不見鑲爪與底座,卻能讓寶石與寶石之間緊密地貼合,藝術性猶如馬賽克的隱密式鑲嵌,其原理是使用K金細線組成金屬網格(軌道),每個方格直徑不到0.2釐米,同步要將寶石腰部以下靠近底部的位置,一顆顆地雕刻出符合軌道尺寸的凹槽,再將寶石推入軌道當中。三朵心形花朵造型的《Amour sacré》胸針,具有弧度的枝椏與略帶凹陷設計的花瓣就以隱密式鑲嵌技術完成,心形花朵內的梨形鑽石對比一整片紅寶石花卉,更襯其柔軟質感;值得一提的是,因應圖案輪廓,每顆紅寶石的切割形狀與擺放位置都不同(也必須在寶石篩選後、鑲嵌之前就排定組合),也因此凹槽的位置也不同,需要工匠人手一顆顆各別處理。
延伸閱讀
工藝四:可轉換式珠寶
可轉換式珠寶是頂級珠寶工藝裡極為困難的一項工法,透過機關結構的銜接巧思與技術,一件可靈活化作數款獨立而完美的作品。品牌歷史中首件具多元轉換設計的作品,是在1938年獲得專利的《Passe-Partout》,兩枚花卉胸針下的金屬軌道讓金鍊能自由滑動,長項鍊也能是頸圈、手鍊或腰帶,花朵本身也能卸下作為胸針或夾式耳環。另一件具代表性的轉換式工藝珠寶作品,是 Van Cleef & Arpels 在1920至30年代訂製時裝的影響下,以飛行夾克上的拉鍊為靈感創作的《Zip》項鍊,它由溫莎公爵夫人在30年代委託訂製,1950年才正式完成,可見其製作難度。《Rubis impérial》項鍊以9行色澤深邃的紅寶石珠飾串成,克拉數逾1,000克拉,氣勢滂礡之外,也可藉著兩個鑲嵌珠寶的鍊扣,轉換為4、5行珠,共三種不同配戴法。《Zip Antique Padma》項鍊則延續了轉換工藝代表作的形式,中央流蘇穗鍊可上下拉動,項鍊也能轉換為手鍊配戴,是系列發表後迅續被收藏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