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公主病」真的存在?!長期莫名肌肉痠痛,卻找不出原因?妳可能是得了這3種隱藏疾病

肌肉痠痛是國人常見的毛病,也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的困擾。據統計,國內每年高達600萬人因肌肉痠痛就醫,每人每月平均使用約6片痠痛貼布;換算下來,全台每年使用4億多片以上。

採訪撰文/郭享勳 TEXT/Rice Photo/pixabay.com、unsplash.com

「公主病」真的存在?!長期莫名肌肉痠痛,卻找不出原因?妳可能是得了這3種隱藏疾病

諮詢專家/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暨醫學系主任、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

根據107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全年中西醫門診(不含急診)就診件數中,肌肉骨骼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高居第2位,總計3466萬6859件,男女比例為3:4。

各年齡層肌肉痠痛 病因大不同

根據醫師門診觀察發現,因肌肉痠痛就醫的女性中,各年齡層的病因不同,年輕族群以上頸部痠痛、腰背痠痛及膝蓋痠痛為前3名,病因多為韌帶扭傷、肌肉拉傷及肌腱炎、筋膜炎。

中老年族群則以手腕疼痛、肩部痠痛、膝蓋痠痛為主,原因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媽媽手)、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

3大肌肉痠痛隱藏疾病

除了常見引起的肌肉痠痛原因外,若是經過完整詳細的理學、X光影像診斷、肌肉骨骼超音波等檢查,排除皮膚、肌肉、骨骼等組織受損,以及神經壓迫等病因,或是是抽血排除內科疾病或老化因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類風濕關節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骨質疏鬆症、更年期等,甚至是癌症骨轉移,就很有可能是肌肉疼痛中最常見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纖維肌痛症候群,以及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 

痠痛貼布別亂用

痠痛貼布的主要成分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具消炎止痛作用,可以達到輔助緩解痠痛的效果,使用不建議超過6小時,應避開皮膚傷口或濕疹的部分;若長期使用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引起皮膚過敏等副作用。

如果出現莫名肌肉痠痛的症狀,經過休息卻無法改善,甚至會反覆發作,建議及早就醫至骨科、復健科、過敏免疫風濕科、神經內外科等檢查。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臨床上,有高達30%的肌肉痠痛原因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筋膜炎,特別好發於中年女性,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步調緊繃,年輕患者也越來越多,也算是壓力症候群。

文獻統計也發現,患有脊椎側彎、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關節面發炎的病患,都容易併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造成的原因包括:外傷、肌肉拉傷、神經壓迫、運動傷害,以及從事長期反覆過度使用的工作,導致肌肉緊繃、僵硬及發炎,而引起局部性的肌肉痠痛,無法正常復原形成壓痛點、激痛點,碰觸時可能引起轉移痛,出現這裡痛、那裡也痛的現象。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部位,最常見於下頸部、肩膀、肩胛、手臂、下背部,初期只會發生在身體特別疲勞時,經過休息、伸展後便能夠緩解疼痛;隨著病情嚴重,通常會演變成慢性疼痛。

除了肌肉痠痛症狀外,也可能會伴隨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例如:耳鳴、流淚、眩暈、胸痛、四肢麻木,以及便祕、腹瀉、頻尿、尿急及膀胱炎等症狀,而導致失眠、焦慮症、憂鬱症。

診斷可根據詢問病史、理學檢查、神經學鑑別診斷,以及最重要的疼痛點認定,治療方式有使用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抗憂鬱藥物治療,以及水療、熱療、電療等復健治療。針對嚴重肌肉痠痛患者,建議每個月接受1次激痛點注射治療,或是每星期1次肌肉內電刺激治療,改善疼痛效果較為迅速且持久。

延伸閱讀


纖維肌痛症候群

纖維肌痛症候群被稱為是「神秘的疼痛症」、「公主病」,目前真正的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有關,或是與心理創傷、壓力有關,女性病患比例約占8成5以上,好發於20~30歲的年輕族群。

根據文獻統計,纖維肌痛症候群具有家族遺傳性,一等親以內患有此病者,罹病機率增加8.5倍,兄弟姊妹則罹病風險增加3倍。

廣泛全身性、對稱性的慢性肌肉痠痛及壓痛,為纖維肌痛症候群的主要症狀,患者也會經常合併肌肉痠痛以外的器官症狀,包括:疲倦、顳顎關節障礙症、頭痛、手腳麻痛、膀胱過動症、腸躁症、焦慮症、憂鬱症、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臨床上,患者經常會感到身體各處痠痛,多次檢查卻找不出原因。目前診斷標準為持續性肌肉疼痛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疼痛範圍同時涵蓋身體兩側與腰部上下區域,並在指定的18個部位中,以手指施予4公斤的力量按壓,超過11處以上有壓痛點,即可診斷是纖維肌痛症候群。

藥物需合併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常用治療藥物有肌肉放鬆劑、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癲癇藥、增加血清素活性的藥物,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如物理治療、水療、熱浴療法、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詢。

另外,建議患者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目前實證太極拳可以有效改善纖維肌痛症,平時可以多練習腹式呼吸,幫助放鬆肌肉。

延伸閱讀


自律神經失調

長期處於高壓、焦慮的情緒,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尤其女性天生敏感、容易神經緊繃,進入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更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表現因人而異,常見如頭暈、頭痛、耳鳴、味覺異常、四肢麻木、呼吸困難、心悸、手腳冰冷、胃痛、腹瀉、便祕、噁心嘔吐、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疲勞等全身性症狀,可尋求身心科或精神科醫師幫助。

當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亢奮狀態,使的肌肉持續緊繃、收縮,降低肌肉血流量,影響肌肉的養分與氧氣供應,就容易發生肌肉痠痛,尤其以肩頸痠痛及下背痠痛最多,而自律神經失調也容易引起纖維肌痛症候群。

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原因是完美個性及長期壓力,導致心理狀態引起生理不適的症狀,雖然不算是一種疾病,但患者可接受心跳變異率的自律神經檢查確診。

臨床上,自律神經失調治療可使用抗焦慮劑、抗憂鬱劑、鎮靜藥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療;不過,學習釋放及轉化壓力,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建議最好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習慣,以及培養興趣轉移壓力,適當舒緩情緒,維持身心的平衡。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