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要吃飯還吃麵?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可能是你太求完美或害怕負責任

今天中午要吃什麼、明天約會穿什麼衣服,買哪個款式的包包……如果你每天苦苦糾結於這些問題中不能自拔,甚至開始感到焦慮、害怕,那你可能已經陷入「選擇恐懼」之中了。過去有研究統計,人的一生中大概有2年9個月的時間,都是在糾結、難以選擇中度過,這是十分常見的狀況。

Text / Lizzie、諮詢專家/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蘇益賢臨床心理師、Photo / unsplash

要吃飯還吃麵?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可能是你太求完美或害怕負責任

諮詢專家: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選擇恐懼到底從何來?

選擇恐懼症(Decidophobia)一詞最早出現在1973年,根據字面意思,像其它恐懼症一樣,它意指人對「選擇」產生了恐懼。選擇恐懼症是一種心理困擾,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即使擁有高智商、高情商,都仍可能會不知不覺被猶豫不決和後悔製造的困境所影響。

選擇恐懼症,也稱作「選擇困難症」。此類人在進行選擇時感到異常艱難,無法做出讓自己滿意的選擇,尤其是自己一個人時,他們容易在選擇時感到恐慌、驚慌失措。因此,這類人往往會希望別人能幫他們做決定,或是習慣性地選擇意見佔多數的一方。

為何會有選擇恐懼症?

專家表示,原因大概有以下3種:

1. 過於追求完美:有人凡事求完美,賦予所選事物太多意義,擔心錯失更好的選擇,結果便是無法好好下決定。

2. 過往經驗(如選錯路)形成心理創傷:有人是曾在重大事務上選擇失誤,比如選錯專業、工作、投資等,導致心理創傷,久了便對選擇產生恐懼。

3. 獨立意識差、害怕負責任:類似所謂的「媽寶」,有些家庭或父母教育方式過於寵溺,可能導致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長大後變成不敢輕易做決定、常尋求他人意見;又或是父母過於嚴格、粗暴,而導致孩子害怕承擔責任、常有逃避心態而難以做出選擇。

此外,「可選的東西太多」也是選擇恐懼的因素之一。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撰寫的書《誰在操縱你的選擇(The Art of Choosing)》中提到一個「果醬測試」實驗,讓兩組顧客分別品嚐6款和24款果醬,結果前者有30%買了果醬,後者僅有3%決定購買,由此可見,選擇太多反而容易促成選擇困難,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

選擇恐懼症是一種病嗎?

需要選擇的時候,適度的緊張是一種人體有益的本能,因為它能在當下提醒你風險的存在,讓你考慮周全一些。但當這種緊張、恐懼感變得過分的時候,就會給人造成過多壓力,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嚴重者可能發展爲廣泛性焦慮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

如何改善選擇恐懼症?

  • 練習轉念:有選擇困難的人,常常會把「能選擇」與「失敗」、「壓力」等負面情緒聯想在一起,此時可以多練習轉念,也就是換個角度解讀、看待「選擇」這件事情,多半能減輕壓力,舒緩焦慮、恐懼等情緒。
  • 減少選擇、由淺入深:盡量減少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例如購物時,先確定好目標,或是少去選擇性太多的大賣場等。如果需要做出一連串選擇時,可先從選項較少的項目開始,例如購買車子時,先從車身顏色、品牌、車子大小等較簡單項目開始選擇,最後再處理較複雜的選項。
  • 練習理性客觀:例如做選擇時,可以先羅列每項選擇的好處與缺點,這有助擺脫純粹以喜好、主觀感覺來做決定的習慣。或是選擇前,問問自己的中長期目標和價值是什麼,這也有助將目光放遠,不會侷限在眼前的糾結中。
  • 調整心態、試著取捨:我們都得接受人生是要有所取捨的,無法擁有一切,多數時候,這種事事不能兼得的狀況其實才是常態。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