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長新冠後遺症」醫師解析 每5人有1人 疲倦、易喘、腦霧9大系統損傷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Edit/Rice Text/郭岳潭 Photo/pixabay.com、unsplash.com
諮詢專家/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
長新冠後遺症是什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稱為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可稱作是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大多數確診者經過4星期會逐漸好轉,4至12星期可能是之前感染後留下的器官發炎反應;儘管急性症狀已明顯緩解,但仍有部分病人康復後,可能因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免疫系統失調、全身發炎性損傷,以及重症相關後遺症等,造成多樣性臨床表現的多器官疾病,超過3個月還有相關症狀,出現持續很長時間的慢性症狀,甚至也可能長達數月之久。
9大長新冠高危險族群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研究指出,感染新冠肺炎成年人中,每5人就會有1人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而65歲以上的長者,每4人就會有1人;兒童也有可能發生長新冠,各國平均比例約4至66%不等。
曾因中重症住院治療者,發生機率更高達7成,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史、未接種新冠疫苗、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血栓與微血管有損傷、先天免疫缺陷、神經系統異常及新陳代謝系統受損為高危險族群。
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株,對長新冠後遺症的發生機率也有差異。根據研究顯示,Delta感染者罹患長新冠的比例高達55.6%,Omicron僅為7.1%,而在施打3劑新冠疫苗之後,感染BA.1及BA.2各有約8%及9%。
長新冠後遺症侵犯9大身體系統
「長新冠後遺症」可能侵犯身體多重器官,長期症狀可多達50種,而造成康復者不同程度的失能狀態。根據研究統計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1種長新冠後遺症,有5成超過3種以上;而長新冠症狀持續比例,約有1成持續1個月或更久,5成超過半年以上。
根據各國追蹤研究指出,有30至60%的症狀持續出現,大約20至30%症狀比疾病早期更明顯。林應然說明,長新冠可能是新出現,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其中以疲倦(53.1%)、易喘(43.4%)、肌肉痠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為主要長新冠後遺症。
中樞神經系統:嗅覺喪失、頭痛、頭暈、肢體無力、格林巴利症候群、腦炎、腦中風、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長期疲倦、肌肉痠痛、自律神經失調、感覺異常(針刺感)、腦霧(思考反應緩慢、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
呼吸系統: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無法脫離呼吸器、肺纖維化、肺部X光呈毛玻璃狀、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栓塞。
血液循環系統:靜脈血栓。
心血管系統:血氧濃度不足、易喘、心悸、胸痛、心肌炎。
骨骼系統:肢體無力、肌肉關節疼痛、行動困難。
皮膚系統:壓力性掉髮、紅疹、潰瘍。
泌尿系統:急性腎損傷。
內分泌系統:新產生或惡化的糖尿病、亞急性甲狀腺炎、骨質代謝異常、情緒變化、月經週期改變。
精神系統:焦慮、憂鬱、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女性占多數。
其他: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什麼是腦霧?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確診者康復3個月後,每5人中有1人持續受到認知功能障礙,約有2至3成因而前往醫院求診,但目前無有效藥物可治療。
腦霧是一種認知功能障礙,也是長新冠後遺症的神經系統症狀之一,病理機制仍不確定,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全身性廣泛慢性發炎,傷害腦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腦部血氧濃度下降,類似「大腦暫時當機」,主要症狀為思考反應緩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對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有可能增加腦霧的風險。
MIS是什麼?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20日為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63例,分別為21名腦炎、13名肺炎、3名敗血症、7例哮吼、12例MIS-C,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5例家中死亡,經法醫認定與新冠肺炎有關;上述個案已有18人死亡,5名合併腦炎、4人肺炎、3例敗血症、1例共病(腦腫瘤)及5例家中死亡。
MIS-C、MIS-A警示症狀注意
MIS-C造成12例新冠兒童重症康復後,再度發高燒、甚至死亡。林應然指出,MIS是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所致,造成身體高度炎性反應及各器官損傷。根據年齡可分為21歲以上的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小於21歲的兒童(Children)的MIS-C,為罕見長新冠後遺症。
當身體有超過2個系統,例如:呼吸道、腸胃道、腎臟、皮膚、眼睛、口腔黏膜,或是大腦、心臟同時發炎,合併發燒並嚴重到需要入院治療,可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嚴重者可能死亡。
打新冠疫苗預防兒童MIS-C
一般來說,好發於6至12歲兒童最多,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致死率約1至2%。根據研究顯示,感染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相較於Delta 降低75%,且接種一劑新冠疫苗,MIS-C的發生率就可以大幅降低97%,預防效果非常顯著。
MIS-C的主要症狀為發燒超過3天以上,合併至少有2項多系統的炎性症狀,例如:出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腹痛。
林應然表示,MIS-C患者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到6星期,會出現39至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為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1/3會心臟血管阻塞併發休克,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林應然提醒,當兒童及青少年確診後6星期內,持續發燒3天或以上,並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任一警示症狀,建議立即就醫評估。
成人MIS-A易心肌炎、血栓 致死率達7%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為19至34歲,且男性占比7成,雖然MIS-A的發生機率比MIS-C更為罕見;但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從確診新冠肺炎到MIS-A發病平均是28天,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占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喘到呼吸困難、腹瀉各占52%。
林應然說明,MIS-A患者必須持續發燒24小時以上,出現嚴重心臟疾病或皮疹及非化膿性結膜炎等主要臨床標準,合併至少2項症狀,例如:癲癇、腦膜病徵或周邊神經病變;休克、低血壓;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腹痛;凝血功能異常,無法用其他疾病診斷排除,就可以確定診斷。
與MIS-C表現不同之處是,MIS-A皮膚及黏膜症狀比率略低,腸胃道症狀常見,尤其在心血管系統表現比例較高,包括:血栓、心肌炎、心包膜炎、冠狀動脈擴張、動脈瘤、心室功能不全、心律不整等;若是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嚴重腹痛、無法保持清醒、臉色或嘴唇蒼白、低血壓等警示症狀,必須立即就醫評估。
如果確診者解除隔離後4星期仍持續有症狀發生,例如:疲倦、胸痛、關節痛、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可能與「長新冠後遺症」有關,國內共有107家醫療院所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之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
確診後多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基礎,優質的營養來源也會提升身體的狀態提升活力建議可從雞肉、牛肉、豬肉等動物性食材來攝取胺基酸也相對均衡易人體吸收。確診後的修復過程中建議也可以攝取滴雞精,滴雞精富含優質蛋白質、總支鏈胺基酸與高濃度膠原蛋白,其小分子也易身體吸收;同時,滴雞精富含雞肉的鋅、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B群,在身體疲憊之虞,高便利性補足身體所需,也能幫助身體正常代謝。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