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女王逝世帶來的問題 當社會集體悲傷時該怎麼辦?

當一個社會因為某件事而集體悲傷,該怎麼舒解?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辭世,帶來了這個問題。英國民眾因為女王的逝世陷入空前的集體悲傷,19日舉行國葬,女王永眠於溫莎城堡後,這股悲傷會找到什麼樣的情緒出口?
女王逝世帶來的問題 當社會集體悲傷時該怎麼辦?

台灣因為國家體制、距離、歷史以及語言,對英國女王去世,多數人應該還不至於激動難過。英國國內也有不支持王室存在、追求改制共和的人。但經由國外英文主流媒體大量的報導與社群媒體傳播,仍可以感受到許多英國民眾濃重的「集體悲傷」。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專精於適應喪失至親的心理治療師薩姆在英國衛報的訪談中指出,某些公眾人物與我們有關聯,「特別是女王,一直是英國人生活中的背景,串起生活點滴。女王是國家之母,在這個動盪、變幻莫測的世界,是一大穩定、可預期的象徵。」

正因為大部分的人不會與女王熟識,大家才能投射各種情感在她身上。「人們因為與某個人建立關係而產生安全感,尤其是對方其實不認識自己時,更能將本身需要的情感,都加諸於對方。」

這種群眾同時湧現的哀愁,就是所謂的「集體悲傷」。有人由女王的離去,想起自己父母的逝世。有人因而被提醒自己也將終老。如果有喪失至親、難解傷痛的人,更會引發許多不見得與女王過世有關的情緒。

哀悼可以安撫傷痛,特別是如果有其他人陪著你一起哀傷,會令你即使因為喪失至親而難過,但經驗不至於太糟糕。儀式也很重要,哀悼過程裡的儀式,將大家集合在一起,共同面對失去摯愛之人的現實。

接下來,就是調適、接受事實。我們感到悲痛失落的同時,萌生對離世者的長久懷念與牽絆。由於對女王去世產生集體悲傷,因此對女王的集體記憶也會持續。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集體悲傷並不是新的產物

英國戴安娜王妃突然車禍身亡、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納粹大屠殺…等等,都曾經引發社會的集體悲傷。

英國社會心理學者克羅托斯基(Aleks Krotoski)說,不同的是,現今發達的數位媒體可以特別將悲傷放大。「我們看到更多人表達悲傷,然後更多、更廣大的地理區域傳來的悲傷,大大地集結起來。」

巴斯大學死亡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伍索普認為,人們悼念的,或許還包括女王所代表的價值,而不僅只是失去女王這個人,「女王代表的價值包括:穩定、周全、寬容、務實,這些大家覺得現在正在消逝的品格。」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她觀察民眾參與哀悼的行為。看到有人對著排隊進西敏宮向女王靈柩致哀的長龍,拿起手機拍照或攝影。獻花致意的人,也會拍下自己放下花束的那一刻。伍索普說,這些攝影留下紀錄的人,為何這麼做?是為了喝采、認可女王的一生?還是自己想要成為某個事件裡的一部分?

伍索普覺得,社群媒體的作用是創造出一種氛圍,似乎如果你沒有摻一腳,就錯過了一件大事。以女王的地位及受愛戴的程度,在當今社群媒體的催化下,參與集體紀念的規模可能空前絕後。「大家都想見證歷史。」

伍索普還指出,過去20年,大家明顯認同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情緒與感覺需要表達出來。不過對於哀悼亡者這個部份,英國民眾大多仍隱藏在心裡,獨自承受。

作家凱斯樂是了解悲傷哀悼的專家,他提到,這次女王逝世,經由社群媒體和電視報導,擴大了集體悲傷,可能有助於更多人處理自己失去摯愛親友的情緒。因為人們有時相信悲傷是弱者表現,因而不願公開示人。

凱斯樂說,「希望藉這股集體巨大的悲傷,我們不只勇於談論女王的過世,也願意講更多自己父親、母親和其他摯親亡故的經驗。」

【原文於此,本文由《康健雜誌》提供,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生什麼病?最後公開照片藏端倪

英國在位最久君主 圖說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