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醫盤點這些症狀要注意 5招有效預防

「身體不舒服,卻找不到病因!」根據國內統計,每100名國人中有超過15個人,曾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其中又以女性族群較多。

Edit/Rice 採訪撰文/郭岳潭 圖片提供/unsplash.com

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醫盤點這些症狀要注意 5招有效預防


專業諮詢/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楊聰才診所院長楊聰財

「自律神經失調可稱作是全民疾病。」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楊聰才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自律神經失調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可能發生,因為各年齡層的人,都具有不同的壓力來源。舉例來說,學生有學業、同儕的壓力,上班族有工作、經濟等壓力,年長者也有來自健康、慢性病的壓力。

女性易自律神經失調,高出男性2

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普遍有睡眠障礙、壓力及情緒障礙,如焦慮症、憂鬱症。楊聰財表示,女性自律神經失調發生率較高,男女比例大約為3:7,將近是男性2倍,主因是女性容易情緒障礙。根據衛福部統計,女性患有心身症的盛行率高於男性,大約0.2~2%,而男性盛行率少於0.2%。

女性到了更年期,卵巢功能逐漸衰退,荷爾蒙劇烈變化也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一般來說,卵巢功能降低時,雌激素分泌減少,而下視丘是自律神經的調節中樞,也是調整荷爾蒙分泌的內分泌中樞,會向卵巢發出指令,促進雌激素分泌;然而,女性進入更年期,卵巢即使接收指令、也無法分泌雌激素,進而影響下視丘功能,導致自律神經功能紊亂。

此外,人格特質與自律神經失調也大有關係。楊聰財強調,「個性決定命運,也影響健康、生理及心理」,包括:A型人格、完美主義人格、强迫型人格、神經質人格、章魚性格的人,個性急躁、節奏步調快、喜歡競爭、好勝心強、愛鑽牛角尖、自我期許高、對成敗得失心重,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族群。

自律神經失調3大原因

根據研究文獻顯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高達70%與焦慮、憂鬱與生活壓力有關,20%為荷爾蒙失調及營養素缺乏導致,10%則與腦神經退化疾病有關。楊聰財表示,現代人生活、家庭、工作壓力大,容易使壓力激素升高,並在體內造成焦慮負面情緒,就像很多顆「壓力石」擠壓在腦袋裡,身體、心理雙向連結,彼此互相影響導致腦力下降、健康受損而身心俱疲,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環,可說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有如「身體指揮官」,自律神經自腦脊髓發出,沿著整個脊椎分布,從頭到腳連結身體各大器官及腺體組織,包括:瞳孔、淚腺、唾液腺、支氣管、食道、心臟、肺臟、肝臟、胰臟、腸胃、腎臟、膀胱、生殖器,維持身體正常機能。

自律神經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有如「加油器」,副交感神經則像是「煞車器」,兩者作用完全相反;當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協調失當,就稱為自律神經失調。楊聰財進一步說明,清醒時,交感神經上升、副交感神經下降,釋放腎上腺素,讓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注意力集中、情緒緊繃,人體處於工作狀態;而睡覺時,副交感神經轉為強勢,分泌抑制神經傳導物質GABA,讓心跳減慢、血壓降低、促進消化作用,呈現身體放鬆、心情愉悅的狀態。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元,渾身都不舒服

自律神經影響廣及全身,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同,身體不同部位莫名產生不舒服表現,與其相關的身體症狀如下:

1.中樞神經系統:頭暈、頭重、偏頭痛、注意力難以集中、思考理解力下降、情緒起伏不定、易怒、容易緊張、焦慮、恐慌、憂鬱、負面思考、無力、倦怠感、入睡困難、淺眠、多夢、失眠、健忘、手抖、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手腳發麻。

2.眼睛系統:眼睛乾澀、眼睛疲勞、老花惡化。

3.呼吸系統: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咽喉乾澀、喉嚨異物感、眩暈、耳鳴、梅尼爾氏症、內耳炎、過度換氣症候群。

4.心臟系統:胸悶、心悸、呼吸困難、高血壓、姿勢性低血壓。

5.消化道系統:便祕、腹脹、腹瀉、噁心、嘔吐、腸躁症、食慾不振、胃食道逆流。

6.泌尿道系統:膀胱過動症、頻尿、夜尿、排尿困難、性功能障礙。

7.內分泌系統: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荷爾蒙失調、盜汗、多汗症、手腳冰冷、臉部潮紅。

8.婦科系統:經前症候群、更年期提早、更年期症候群。

9.骨骼肌肉系統:肩頸僵硬、腰痠背痛、足底筋膜炎、不寧腳症候群。

10.皮膚系統: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不舒服找不到病因,快做自律神經檢查

「身體不舒服,卻找不到病因!」楊聰財用一句話貼切形容自律神經失調,臨床上許多患者身體不適,但經過腦波、腸胃鏡等一系列身體檢查,就連高階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都做過一輪,卻沒有發現任何組織器官明顯病變,也無法提供明確疾病的病理診斷,進一步詢問,確實存在壓力來源。根據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統計,高達90%的人不知道身體不適症狀,來自於自律神經失調,平均需要花費3年左右的時間,大約會於5間醫療院所就醫,掛過至少7個不同科別,換過12位主治醫師,才能真正確診。

楊聰財強調,當接受健康檢查卻找不出不舒服的原因,建議進一步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檢查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還曾有患者從北跑到南,全國跑透透也找不出病因,「別再亂逛醫院,醫院細菌多、病毒也多,尤其新冠疫情期間,沒有做好防疫工作,有可能不小心染疫」。

目前有專門檢測自律神經失調的生理監測儀器,將裝置穿戴在左手腕上,盡量與心臟同高度的位置,手臂及肩膀記得放輕鬆,過程中保持安靜、不可說話及移動,評估時間大約10~20分鐘。利用頻域測量心電圖,10分鐘內擷取心跳間隔變異律,再轉換運算方式,以獲得心跳變異的頻譜分析,綜合血壓、心跳、自律神經總活性、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及心跳變異律等指標性訊號,評估自律神經是否處於健康狀態。

楊聰財說明,自律神經檢查可評估後天造成的「壓力指數」及與生俱來「抗壓指數」,兩者是否平衡,得知是何種自律神經失調及造成的原因,也能評估心臟彈性功能及老化程度,建議高危險族群可以透過自律神經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的黃金原則。

 自律神經失調要治療,3招避免復發

楊聰財指出,早期發現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因為自律神經經過適當調整後,可以恢復原來功能,強烈建議患者接受治療,聽從醫囑、用對方法,治癒率可高達80%以上,一個療程需要3至6個月。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建議找專業精神醫療團隊治療,包括: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心理師及護理師的協助,透過藥物、心理及放鬆治療,幫助穩定自律神經、有效避免復發。

1.藥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常伴隨焦慮或憂鬱等情緒症狀,適當服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可以減輕症狀、迅速緩解不適,並改善負面情緒。常見的抗憂鬱劑,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回收抑制劑等,功能各有不同,抗焦慮劑以苯二氮平類為主流;若有合併睡眠問題,可以短期使用安眠藥。

2.心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與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影響有關,藉由心理師協助調整思考模式、情緒管理及紓解壓力的方式,提供減輕焦慮、憂鬱及適應壓力的能力,讓處理壓力自然能更得心應手。

3.放鬆訓練:透過放鬆訓練可以調適壓力,有效避免自律神經失調再次復發,腹式呼吸就是最簡單的自我放鬆方式,利用放慢吸吐氣,活化副交感神經,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建議早中晚及睡前各20次,幫助穩定自律神經。

吃睡動笑寫,5招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1.麥得飲食:麥得飲食又稱作心智飲食(MIND Diet),是結合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的概念,強調天然原型食物為主、少加工食品,主要包含10種護腦食物,如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避免紅肉類、奶油及人造奶油、起士、糕點及甜點、油炸及速食等5種不健康的食物。

2.充足睡眠:睡眠是受傷心靈的良藥,掌握晚上11時到早上6時的黃金睡眠時間,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活化安定身心的功能,調整身體回到處於放鬆的狀態,穩定自律神經健康,提升恢復力及治癒力。

3.規律運動:養成運動好習慣,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33運動原則」,運動頻率每星期5次或每星期15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運動可以激發大腦分泌腦內啡,促進「快樂荷爾蒙」多巴胺的分泌與吸收,提升正面能量、增加愉悅感。

4.常保笑臉:三不五時與親朋好友說說話、唱唱歌、遊山玩水,保持樂觀、正向的態度,心理影響生理,讓內心常保愉快,身體自然會健康。

5.書寫日記:睡前練習寫心情日記、感恩日記、快樂日記,藉由書寫與自我對話並誠實記錄,可以增進自我覺察的能力,提升面對壓力、挫折及解決問題的本事,化壓力為助力。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