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解析女性3大子宮病變!一定要拿掉子宮嗎?摘除子宮有什麼後遺症?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Edit/Rice 採訪撰文/郭岳潭 圖片提供/unsplash.com、gettyimages
專業諮詢/中華婦幼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愛麗生婦產科院長潘俊亨
3大常見子宮病變
1.骨盆腔炎
中華婦幼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愛麗生婦產科院長潘俊亨表示,骨盆腔炎是婦產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疾病,可以是初期的尿道炎、陰道炎,甚至細菌隨著泌尿道、陰道逆行而上,蔓延至膀胱、子宮等整個泌尿生殖系統,進而造成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卵巢炎,都稱作是骨盆腔炎。
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高達8成女性因骨盆腔炎而求診,罹病主因是細菌感染,而性行為是造成骨盆腔發炎的主因,可能是頻繁性生活或多重性伴侶所致,而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憋尿、少喝水、私密處清潔不當,也可能增加發生率。
潘俊亨表示,骨盆腔炎常見症狀為持續性的劇烈下腹疼痛、肚子有下墜感,同時伴隨頻尿、陰道分泌物增加、白帶惡臭、流膿,出現腰痠、發燒、畏寒、全身無力,內診時會產生子宮壓痛感。
潘俊亨提醒,嚴重骨盆腔炎或反覆發作,可能導致輸卵管沾黏,造成子宮外孕、早產、流產、不孕等後遺症,延誤治療甚至會併發腹膜炎、敗血性休克而致死,千萬要重視安全性行為,全程應配戴保險套。
2.經痛
潘俊亨指出,經痛常困擾多數女性,而引起經痛最常見的原因為子宮良性腫瘤: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瘤,兩者發生原因及發生位置都不同。
子宮肌瘤的成因是子宮肌肉層的細胞,受到雌激素刺激過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與遺傳、荷爾蒙、內分泌有關;根據文獻統計,30歲以上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大部分沒有明顯症狀,但產生的不適症狀,會根據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不同。
子宮肌瘤主要分為3種:漿膜下肌瘤不容易產生症狀,通常肌瘤較大、壓迫膀胱或腸胃時,才會出現脹氣、下腹痛、便秘、頻尿、尿失禁、性交疼痛等症狀;黏膜下肌瘤最容易有症狀,包括:大量經血、經期過長、嚴重貧血等,容易引起早產、流產或不孕;肌層間肌瘤最為常見,容易產生經血過多、腰痠及腸胃道不適症狀。
子宮腺肌瘤好發於30~50歲的婦女,大約每10人中就有1人有子宮肌腺症。潘俊亨表示,子宮腺肌瘤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成因是子宮內膜組織直接穿透進入子宮肌肉層內,而在子宮肌肉層內衍生出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因為經血長期累積排不出去,造成子宮肌肉層內增生及造成子宮肌肉層肥厚。
多數子宮腺肌瘤病患,也沒有明顯症狀,但若是腫瘤過大會壓迫子宮,也會影響到膀胱、腸道,出現嚴重經痛、大量經血或月經延長,而引起貧血症狀,也可能合併腸胃壓迫症狀,造成頻尿及便祕,也容易影響受孕,導致重複性流產、早產。
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國人婦科癌症首位,根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子宮體癌排名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死亡率排名第10位,每年超過3000人罹患子宮體癌,其中高達92%為子宮內膜癌。
潘俊亨指出,子宮體癌分為位於子宮肌肉層的子宮惡性肉瘤及子宮內膜的子宮內膜癌,國人女性以子宮內膜癌為大多數,好發於45到59歲中年婦女,尤其是50歲之後發生率大為增加。
如果出現不正常出血,例如:經血突然變多、月經周期突然不規則、兩次月經之間有不正常出血、月經滴滴答答流不停,尤其是更年期停經後異常出血,更是子宮內膜癌的典型症狀。另外,若是腫瘤過大,也可能伴隨出現下腹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
潘俊亨強調,子宮內膜癌目前沒有明確的發生原因,除了家族病史、基因遺傳會提高罹癌風險,醫界推測與雌激素過度刺激也有關,包括:未曾生育過、晚停經、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都容易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而口服避孕藥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近年隨著飲食逐漸西化、脂肪攝取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也有年輕化的趨勢。潘俊亨建議,女性40歲之後,可以定期接受陰道超音波或子宮鏡檢查,及早發現不正常的子宮內膜增厚、增生。
子宮病變一定要開刀拿掉子宮嗎?2種情況不可避免
潘俊亨表示,常見的子宮病變當中,只有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非得要摘除子宮,進行所謂的「子宮全切除手術」,除了拿掉子宮體及子宮頸之外,如果癌症病程進展到晚期,也必須一併摘除兩側卵巢、輸卵管及骨盆腔淋巴腺,再合併局部放射治療、化療或荷爾蒙治療,才能將殘存的癌細胞完全清除,降低復發的機率。
若是女性婦科最常見的骨盆腔炎,治療以口服抗生素為主,視病人狀況再加上消炎止痛藥,即可快速緩解症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完整接受療程約7~14天,即使症狀緩解也不能擅自停藥,以免增加復發機率;如果用藥後仍持續高燒、腹部劇烈疼痛,可能是細菌蔓延到卵巢或輸卵管,造成卵巢輸卵管膿瘍,必須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
至於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子宮肌瘤及子宮肌腺瘤,如果沒有症狀通常不需要治療,若是發生嚴重經痛、伴隨大量經血,進而引起嚴重貧血,有生育需求者建議優先採取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注射抑制荷爾蒙的藥物、停經針等,可以幫助緩解症狀的同時,也讓子宮肌瘤及子宮肌腺瘤暫時縮小,有助提升懷孕的機率。
若是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症狀,也有手術的方式,子宮肌瘤可採取腹腔鏡或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或是海扶刀子宮肌瘤消融手術,子宮肌腺瘤則可採取子宮肌腺瘤減積手術或海扶刀治療,都可保留正常的子宮組織;若是已完成生育的婦女,可以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是解決子宮肌瘤及子宮肌腺瘤一勞永逸的根本方法。
摘除子宮,可能暫時漏尿、便祕
不過,摘除子宮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潘俊亨說明,子宮的主要功能是孕育胎兒成長,摘除子宮最大的影響就是無法生育,不少女性可能因為少了「女性象徵」,心理上會出現性生活障礙,其實並不影響正常性生活,但需要至少2個月時間等待骨盆內深層組織復原,才可以恢復正常的性生活。
潘俊亨提到,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前方是膀胱、後方與直腸相鄰,藉由數個韌帶的相互支撐,而懸垂於骨盆腔的中央,是身體構造中很重要的撐托組織,除了支撐住器官對膀胱的壓力,也擋住對大腸的壓迫;如果摘除子宮不慎傷周圍神經及韌帶,有可能出現暫時性排尿或排便的後遺症。
摘除子宮的女性,術後可能發生小便解不出來、解不乾淨,甚至是漏尿、尿失禁的情形,可以透過膀胱訓練來幫助改善;若是出現便祕或腹瀉的現象,通常術後1~2個月等待神經組織重新生長,症狀就能逐漸改善了。
摘除子宮會提早老化嗎?潘俊亨說,女性摘除子宮後,便不會再有月經,但仍可照常排卵;若是子宮摘除手術合併卵巢切除,除了停經外,因為雌激素缺乏,造成提早進入更年期,容易出現熱潮紅、心悸、盜汗、失眠、肌肉痠痛、心情憂鬱等症狀,建議補充荷爾蒙幫助改善更年期症候群。若是子宮保留的子宮頸癌根除手術,則仍持續會有正常月經,也不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只是術後第一次月經來潮時間較不規則。
可能影響全身,增加三高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研究文獻顯示,子宮可能不只是生殖或泌尿器官而已,摘除子宮的女性發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及動脈阻塞的機率較高,尤其對於年輕女性更是明顯,但50歲後幾乎沒有風險。原因可能是摘除子宮的同時,切斷連結兩側卵巢血管,阻礙了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及黃體素釋放。另外,子宮內膜會分泌前列腺素,主要功能是刺激子宮收縮,避免經血持續不止,當身體荷爾蒙不平衡,有可能出現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
- 有子宮肌瘤可以進補嗎?不想手術可用中醫調理,4穴位勤按摩改善婦科問題
- HPV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男生也能打?何時打、哪些人適合接種?9個疫苗QA一次告訴你!
- 3組保養子宮的動作,可滋養骨盆、幫助排毒養顏,女人一定要學起來!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