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很多人不知道 跳繩跳不瘦有這5個絕對要避開的原因、女性專屬「一週跳繩狠瘦計劃」推薦 讓妳瘦更快、更有感

關於減脂,很多女性會選擇跳繩訓練,但跳著跳著時間久了卻也覺得效果有限,其實跳繩是一項能幫助大量燃脂的運動,至於為什麼仍然瘦不下來,很有可能是妳的方式不對、或是一些日常生活習慣所致。

Photo/Unsplash、Piexel.com

很多人不知道 跳繩跳不瘦有這5個絕對要避開的原因、女性專屬「一週跳繩狠瘦計劃」推薦 讓妳瘦更快、更有感

跳繩減肥瘦不下來的常見原因:

  1. 01. 熱量攝取超標:減肥最基本的原則是「熱量赤字」(消耗>攝取),就算跳繩運動量大,但如果飲食控制不好(比如常吃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一樣還是瘦不下來。
  2. 02. 跳得時間不夠久或不持續:如果跳繩時間太短、頻率太低,比如一天只跳5分鐘,或一週只跳1次,消耗的熱量自然有限,理所當然的就會難以瘦下來。
  3. 03. 運動強度不夠:只是輕鬆地慢跳,心率沒有提升到燃脂區間(一般是最大心跳率的60%-70%),脂肪燃燒效果就會沒有那麼好。
  4. 04. 身體適應性:身體會漸漸習慣同樣的運動強度,熱量消耗效率下降。如果一直用同一個跳繩方式,效果就會漸漸變差。
  5. 05. 代謝變慢:飲食過度節制、休息不足、壓力大等因素會讓基礎代謝率下降,即使跳繩也瘦不快。

跳繩瘦最快的方法:

方法1、高強度間歇式跳繩

●例如:跳繩快跳30秒 → 休息15秒 → 重複10組

●HIIT能提升後燃效應(運動後還能持續燃脂)。

方法2、每天累積跳繩20-30分鐘以上

●可以分成早中晚,每次10分鐘,累積效果一樣很好!

方法3、搭配不同跳繩動作

●單腳跳、交叉跳、雙腳跳、高抬腿跳、跑步跳

●這樣可以防止身體適應,提升燃脂效率。

Photo/Unsplash
Photo/Unsplash

方法4、配合重訓或核心訓練

●一週搭配2-3次肌肉訓練(深蹲、仰臥起坐、棒式等),增加肌肉量,基礎代謝率提高,瘦得更快。

方法5、飲食要配合熱量控制、均衡營養

●控制碳水,適量攝取蛋白質、健康脂肪,例如:雞胸肉、蛋、魚、蔬菜、糙米飯等。

方法6、確保睡眠充足、壓力管理好

睡不好會使瘦素下降、飢餓素上升,讓人更容易吃多。

跳繩時的注意事項:

  1. 01. 穿合適的運動鞋:有避震功能,保護膝蓋、腳踝。
  2. 02. 地面選擇:不要在硬地(如水泥地)跳,最好在木地板、墊子或運動場地上跳。
  3. 03. 跳躍高度適中:腳尖離地約2-3公分即可,不用跳很高,避免膝蓋負擔。
  4. 04. 暖身與收操不可少:熱身5-10分鐘(例如原地小跑、關節活動),結束後拉伸小腿、膝蓋、臀部。
  5. 05. 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剛開始可以從每天100下,慢慢增加到1000下以上。

Photo/Unsplash
Photo/Unsplash

【女性專屬|一週跳繩狠瘦計劃表】(建議搭配飲食控制)

Day 1:基礎燃脂日

熱身:原地小跑5分鐘

跳繩:快跳30秒 + 慢跳30秒,重複10組(共約10分鐘)

收操:拉伸小腿、臀部5分鐘

Day 2:間歇高強度日(HIIT

熱身:開合跳+手腕關節活動5分鐘

跳繩(HIIT模式):

●快速跳45秒 → 休息15秒 → 重複12組(約15分鐘)

●核心加強(可選):棒式撐體 30秒×3組

收操:拉伸腿部與腰背

Day 3:低強度恢復日(輕跳)

熱身:原地小跑3-5分鐘

跳繩:輕鬆跳1分鐘 → 休息30秒,重複10組(約15分鐘)或加上輕鬆快走30分鐘

Day 4:混合變化日(增加趣味)

熱身:膝蓋抬高走路+關節暖身

跳繩動作變化:

●雙腳跳30秒

●單腳跳(左右各)30秒

●高抬腿跳30秒

●交叉跳30秒

●休息30秒

重複3-4輪

收操:小腿+膝蓋伸展

Day 5:超燃脂挑戰日

熱身:快步走5分鐘

跳繩(高強度):

●快跳1分鐘 → 休息20秒 → 快跳1分鐘 → 休息20秒,重複10組(約20分鐘)

●核心加強(可選):仰臥起坐20下×3組

收操:深層拉伸臀部、大腿

Photo/pexels.com
Photo/pexels.com

Day 6:自由活動(可選)

●輕鬆跳繩5-10分鐘

●散步、瑜珈、拉筋也可以

(給肌肉輕鬆一天,恢復修復)

Day 7:休息 or 自由選擇

●可以完全休息,也可以輕鬆走路或輕鬆跳跳2-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Tips

  1. 01. 每天跳完繩「後」記得補充一點蛋白質,比如喝個無糖豆漿或吃顆蛋,有助於修復肌肉。
  2. 02. 如果一開始體力不夠,可以每組之間休息久一點沒關係,慢慢增加強度。
  3. 03. 跳繩時盡量保持呼吸平穩,核心微收緊,減少腰椎負擔。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