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周慕姿療心室】「那只是我們的青春」?

有些男性覺得「我們現在講話都要很小心」、「連說些幹話都不行」⋯⋯是啊,三十年前的我們,這些話「只是幹話」;但我忍不住想,過了三十年,當我們長大了,甚至為人父母了,看到這些話,甚至想到這些話用在自己的女兒身上,感受不知為何?

photo/ IMDb

【周慕姿療心室】「那只是我們的青春」?

前陣子看到「建中菜單事件」的討論,聽到有一個很常出現的聲音,說著:

「男校說幹話是正常的,那只是我們的青春!」

說起來,一群人關起門來懷念自己的青春,必然有些政治不正確的情況,為什麼要被大家群起而攻之呢?

有些男性更因而覺得「我們現在講話都要很小心」、「女權就是現在的政治正確」,「連說些幹話都不行」。

是啊,三十年前的我們,這些話「只是幹話」,或者說,「還能是幹話」,因為說這些話,不會造成什麼後果與成本;但我忍不住想,過了三十年,當我們長大了,甚至成為他人的父母了,看到這些話,甚至想到這些話用在自己的女兒身上,感受不知為何?

這讓我想到,最近《家有囍事》重新上映,於是我在平台上重溫了這部片。看這部片時,的確也是滿滿回憶:逢年過節重播無數次的港片、那時的張國榮、看起來無厘頭但經典的台詞與情節⋯⋯

只是,當時覺得有趣的橋段,這麼多年後,看到「娘娘腔」、「男人婆」、「同性戀」等詞被用來罵人,跟最後女性變得嬌媚、男性變得陽剛之後才能獲得幸福,會有心酸的感覺。

看著這部片,我看的是回憶、是曾經對臺灣影藝影響如此大的香港,但裡面的內容,不見得讓我舒服。

而我在想,若我是男性,當我們在長大這麼多年之後,還是使用物化、性化女性的方式去「自high」,用這種方式逼自己融入男性陽剛文化;但日常生活,我卻得尊重、理解女性的感受,把他們當成完整的人,而非可標籤、性化的物體去對待時,這種分裂,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那表示,只有我身邊的女性是值得好好珍惜的女性,是可以當成一個人好好理解的女性,而其他的、沒有面貌且模糊的女性,就是可以隨意想像的;

當我在面對身邊女性必須忍下的攻擊性,是否就可以藉由這樣分裂的想像,發洩在這些面容模糊的女性上?

而這對男性在建立關係中,難道不會出現無處安放的感受,變成不知該如何描述的困難?

這麼多年,在許多前輩的努力下,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已出現效果,我認識很多年輕的孩子,包含男性,已經發現到這些用詞對我們思想、以及性別平等觀念的影響。「尊重」這個詞,他們已經應用得越來越好,不管是表現於外的,還是內心思考的。

而我想這樣的討論,總是顯示台灣是不停前進的。就如同我現在看《家有囍事》,有那些不舒服,卻也表示,多年後的我,和小時候不一樣了。

有些事情,如果一直沒有想,現在開始思考,也是好的。⠀⠀

最近我在自己的 YT 頻道《周慕姿放心說》,和鐘穎老師聊了童話〈藍鬍子〉的背後隱喻,也在其中一集,與鄧惠文醫師藉由《影后》這部片,聊到男性在面對不足與脆弱時的困境,以及如何影響男性的親密關係。

文化調整原就不易,性別中那些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原也難以意識與重新反思,但只要我們願意想,都是好的。

而我們總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再需要用歧視、用貶低物化他人、種族等方式,來顯示幽默感與獲得快樂;

這種同理心的形成,更顯示出各種平等意識推動的珍貴。

新的一年,祝福台灣,祝福我們,能有越來越多的平等、尊重,和理解。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