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Art Talk】策展人蔡宏賢專訪,藝術說的是我們的當代故事

在新媒體藝術團隊的範疇之下,今天藝術的樣貌也許離傳統已有些遙遠,但對超維度互動的共同創辦人蔡宏賢而言,新舊其實沒有分野,所有的藝術形式,最終要傳遞的都是關於當代的生活情態。

採訪撰文/林佳蕙 攝影/Terry Lin

【Art Talk】策展人蔡宏賢專訪,藝術說的是我們的當代故事

「從沒有想過,我有一天要幫機器做的東西導覽。」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的策展人之一蔡宏賢,站在德國設計工作室 onformative 的作品《漫曲流域》前,語帶詼諧地為今日的藝術現況下了註解。


這一座以六個螢幕組成的裝置,是以演算法改變空拍的河川影像,並藉電腦判別影像視覺,自動產生相應背景音樂的大型作品。瑰麗奇美且不斷流斷變幻的影像,以及流暢悅耳的聲響,引人駐足,而這樣的藝術品,人為介入的程度卻很少,他說:「像這樣的作品都在打破古典的印象,人的角色也許會變弱,甚至會交給機器。」人類書寫了程式,卻無法掌握數據資料隨機排列組後所呈現的結果,在這樣的創作方式中,今日的藝術與未來的創作,究竟將被引流至何處?我們又該如何界定藝術?

令人興致勃勃的當代藝術 

身為超維度互動 (Dimension +) 新媒體藝術團隊的創辦人,蔡宏賢對於藝術與當今社會的相應關係很有興趣,而回想自己對藝術產生愛好的最初,其實很單純,他從小就是一個很會畫畫的孩子,報持著這一份對於創作的興趣,大學就讀日文系的他還同時選讀了藝術史課程。從相對古典的巴洛克藝術時期作品,逐而朝向當代創作探索時,他發現新媒體藝術更加吸引他,「但無論是電子或數位創作,一定反映現代的狀況。現在的事件很難用舊有的形式和媒材表現,而這樣的作品讓我們興致勃勃的原因,是因為它和我們有很緊密的關係、反映出人們的當下的生活。」 


所謂的「古典」只是一個對應的概念,他並不反對傳統的創作形式,而今日看來新穎的技術,明日也可能成為相對老派的選擇。在探尋藝術的過程中,他發現創作者所欲傳遞的訊息,遠超過形式的重要性,而藝術品的基本功能,便在於搭起創作者與觀眾交流的可能性,「後來發現只要發一個 Twitter 或是臉書貼文,也就能做到這些事情,我覺得藝術不需要在特定的包裝或媒介上,才能做藝術該做的事情。我覺得當代藝術就是不斷在做這件事情,告訴人們什麼是藝術,什麼又不是藝術。」 

用當代的媒介說當代事 

蔡宏賢分析,相較於古典的單向溝通或是幽微的雙向溝通作品,今天的創造者更知道如何透過作品與觀眾互動,而互動性也構成了當代作品一個重要的面向。當藝術作品不再受限於傳統的形式或主題時,也能進行更多跨界的溝通與交流,他舉例,如今日的科學家非但很願意協助藝術家進行創作,也願意讓藝術家帶領自己進入另一個層次的想像,也許未來,就能以此產生不一樣的發明。 藉當代的媒介反應當代的社會狀態, 這一次他在空總策劃的 C-LAB 未來媒體藝術節,探討的便是「面對未來數位威權的威脅下,我們要怎麼自處?」的問題。


無論是德國國際非政府組織 Tactical Tech 教大家如何反制個資蒐集的《玻璃房間:錯誤訊息》作品,還是施懿珊討論人們仰賴社群平台而非大腦保存記憶的《記憶戰爭》,或是美國藝術家比爾.波斯特與丹尼爾豪的《太數據:名人臉》以深偽技術,假造出惟妙惟肖的名人受訪片段,以探討人們被假訊息操弄問題的作品,都讓觀眾在看完作品之後有所省思, 蔡宏賢說:「希望大家意識到在數位網路威權下,會有很多的問題會產生,藝術家不斷跟社會衝撞,那像是我們的提醒者。告訴我們這裡有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但我們對未來還是要保有希望,因為這樣的希望會讓我們組構出完全不一樣的未來。」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