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專訪|從台北當代到巴塞爾藝術展,瑞銀藝術與當代創作對話

藝術收藏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呢?本次《美麗佳人》專訪瑞銀藝術藏品亞太區經理 Elaine Choi,與觀眾分享生活與藝術的連結。

圖片提供/UBS

專訪|從台北當代到巴塞爾藝術展,瑞銀藝術與當代創作對話

不論是今年(2024)五月在南港展覽館舉行的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或是近日於瑞士巴塞爾甫落幕的「2024巴塞爾藝術展會」(Art Basel in Basel 2024),瑞士集團一直致力於開發藝術創作和收藏的多元可能。瑞銀藝術藏品亞太區經理 Elaine Choi 說道,「收藏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the art of our time)並促進議題討論是瑞銀藝術長久以來的使命,我們相信藝術可以為世界增添更多美好的風采。」

Eko Nugroho〈Guarding Sunrise in Mind〉細節圖。
Eko Nugroho〈Guarding Sunrise in Mind〉細節圖。

瑞銀藝術藏品亞太區經理 Elaine Choi。
瑞銀藝術藏品亞太區經理 Elaine Choi。

用當地語彙創造藝術

然而,收藏在博物館與藝術館內,藝術品時常以較疏離的姿態呈現於眾人眼前;該如何讓藝術貼近人心、進而於民眾對話,成為瑞銀藝術委託的核心理念。在2023年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上,瑞銀典藏廳就展出了丹麥藝術家斯廷森(Jakob Kudsk Steensen)的大型沉浸式藝術裝置〈Carthasis〉,透過數位模擬帶領觀眾進入全新想像、充滿蟲鳴鳥叫聲的原始森林。今年(2024)則委託印尼藝術家努格羅荷(Eko Nugroho)的創作〈養護心中的晨曦〉(Guarding Sunrise in Mind),以刺繡與街頭藝術為靈感,反映傳統與當代工藝的藝術現場。

ART SG藝博會2024瑞銀藝術空間現場:艾柯·努格羅荷,《養護心中的晨曦》,2023年。© Eko Nugroho。
ART SG藝博會2024瑞銀藝術空間現場:艾柯·努格羅荷,《養護心中的晨曦》,2023年。© Eko Nugroho。

想起在不同國家邀請當地藝術家創作的作品,Elaine 也和我們分享其中趣事:「在2024年 ART SG 新加坡藝博會,我們委託努格羅荷(Eko Nugroho)在瑞銀藝術空間展出了一個以呼籲環境行動為題的互動藝術裝置《We Are Here Now》,邀請觀衆走進兩個面具雕塑之中,拍攝拍立得後把相片黏在另一個雕塑上。這作品需要觀眾大量的參與才能完成,起初我們挺擔心會不會因為疫情的限制和不便使得觀展的民眾變少,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這個作品大受歡迎,更因多元互動的元素受到了廣大的迴響!每天都有長長的隊伍排隊與作品拍照,最後用完了所有拍立得相紙。」

Eko Nugroho 於 Jogja 工作室中作畫場景。
Eko Nugroho 於 Jogja 工作室中作畫場景。

當台灣與藝術收藏相遇

時間拉回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今年的展會史無前例新增與文化部合作的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展出貼近台灣土地與議題的作品,深受觀眾喜愛。當我們進一步詢問瑞銀亞太藝術收藏的更多內容時,Elaine 大方分享道:「藏品裡的藝術家包括陳界仁、周育正、黃海欣、朱銘、林明弘和吳季璁等都是來自台灣的藝術家。近年瑞銀更積極拓展和亞洲各地的合作,像是來自台灣的黃海欣和林明弘、越南出生的傅丹(Danh Vo)、來自印尼的努格羅荷(Eko Nugroho)、來自中國的陳維、來自香港的曾健華和黃進曦,以及新加坡的希爾米.喬漢迪(Hilmi Johandi)和黃慧蓮(Dawn Ng)等人都是我們努力合作的當地藝術家,用更接近土地的視角創作現代議題。」

台北當代2020瑞銀典藏廳現場:黃海欣,《無題》,2019年。© Huang Hai-Hsin。攝影:Sean Wang。
台北當代2020瑞銀典藏廳現場:黃海欣,《無題》,2019年。© Huang Hai-Hsin。攝影:Sean Wang。

幾十年來,瑞銀不斷在藝術收藏過程中思考藝術收藏的價值,期望在反映、回饋社會的同時與觀者進一步對話。過往瑞銀收藏多以西方藝術創作為主,近幾年在瑞銀藝術藏品的環球總監 Mary Rozell 加入後便持續開發亞洲各地的藝術創作,2023年更在新加坡設立空間,邀請更多民眾走入藝術的語彙之中,感受繪畫、攝影、雕塑、裝置等多元呈現形式所傳達出的美好。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4瑞銀貴賓廳展覽現場:陳維,《香港你好嗎》,2023年,《蘑菇》, 2016年。© 陳維。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4瑞銀貴賓廳展覽現場:陳維,《香港你好嗎》,2023年,《蘑菇》, 2016年。© 陳維。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