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到荷蘭必訪!英國《衛報》評為世界最美書店,百年教堂變身「天堂書店」讓人彷彿置身電影場景啊!
by 昭編-更新
文/金彥鎬《書店旅圖》 出版社,圖片/聯經出版
天堂書店 歷經800年風霜,壯麗建築變身為書店
馬斯垂克,荷蘭
Maastricht, Netherlands
建於1294年的這座哥德式建築,當年是天主教多米尼克教派的教堂,如今變身為全球愛書人慕名而來的書店。在寬25公尺、深20公尺、高25公尺的壯闊空間裡,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傾瀉而下;人類精神的花朵在這裡以驚豔的姿態迎接讀者。全世界的愛書人來到荷蘭南部小城馬斯垂克,每一個孤獨的靈魂將成為鑲嵌於此的玲瓏寶石,即在天堂書店中得到撫慰。
書是什麼?我是誰?站在天堂書店,我捫心自問,情不自禁回望自己走過的路。出版書籍的意義究竟何在?應該心繫異鄉者的孤獨與悲哀,應該承載被放逐邊陲者充滿艱辛苦痛的人生。唯有在人們的心靈埋下詩魂的書才稱得上是本好書。
歷經800年風霜的老教堂,書籍在這鐫刻著古老光陰的空間綻放,必然是充滿詩意,它講述的必然是神奇的故事。
一部經典!我驀地想到,天堂書店就是一部經典作品。偉大的經典,將使我們內心深處的悲傷得到昇華。歷經無盡時光錘鍊的經典,終會凝固成那歲月般的悲愴。柏拉圖如是,紀伯倫如是,咸錫憲亦如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那悲愴至今仍能打濕我們的眼眶,能扶正我們搖搖欲墜的人生。
2008年,天堂書店被英國《衛報》評為世界最美書店。2011年,我首度造訪天堂書店,大受衝擊。2015年夏天,當我再次造訪時,天堂書店像一位不見外的朋友,迎接我的到來。
馬斯垂克是一座古老的小城,目前人口約有12萬5000人。城市同時帶有明顯的比利時和德國特色。首次探訪時,我們從德國的杜塞道夫驅車2小時抵達,再次造訪則從巴黎出發,歷時4 小時。如果從比利時入境,人們可乘電車直達馬斯垂克站。
天堂書店位於馬斯垂克的「客廳」─維德霍夫(Vrijthof)廣場大街一角,是荷蘭最早的哥德式建築。它自建成以來從未遭受火災等禍患,保存良好,連穹頂下方2公尺高的閣樓狀木椽也完好無損。然而自從1794年多米尼克教派被攻占荷蘭的拿破崙軍隊驅逐,這棟哥德式建築作為教堂的使命戛然而止。它先是淪為法國騎兵的馬舍和物品倉庫,接下來相繼成為拳擊賽場、自行車保管所、汽車展銷場、消防署的裝備庫等;有段時間還是汽車駕照考場、女子手球賽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甚至曾作為臨時停放死屍的地方。之後,這裡也曾是音樂廳,當地人在此舉行大型演唱會。這裡還曾是馬斯垂克舉行一年一度青少年嘉年華的會場,少男少女們跳著吻舞,初嘗接觸異性的青澀歡愉。
2004年12月是轉折的節點。荷蘭最大的連鎖書商瑟萊克斯(Selexyz)獲准入主老教堂,一座大型書店在此營業,店名為「天堂書店」(Selexyz Dominicanen)。多米尼克教堂從此邁入新的時代。
其實,蘋果(Apple)等跨國企業也在覬覦這個空間。擁有該建築所有權的馬斯垂克教區沒有因此將瑟萊克斯拒之門外,只是雙方交換的合約裡有附加條款:書店設在教堂內的所有書架必須是簡便易拆的,不得損傷教堂的一磚一瓦。也就是說,牆上也不能有釘子。
阿姆斯特丹的Merkx+Girod建築事務所承接了老教堂內部的設計和裝修,他們垂直豎起黑鐵支架,搭建了分為3層的巨大書廊。書架和牆壁之間留有一定距離,防止產生摩擦,附設從1層前往2、3層的階梯和電梯。書店實際上成了教堂內部的獨立建築。設計方案做到了尊重空間的歷史特性,古典的石材與現代的鑄鐵材料交相輝映,其構思令人讚賞。
走進天堂書店的瞬間,人們頓生敬畏之心,不由得壓低音量。抬頭望向高不可及的穹頂,神情變得肅穆。哥德式建築特有的堅固牆面與穹頂,一根根巨大的擎天石柱,平放在書桌上的圖書,放滿1、2、3層黑鐵書架的書籍,令書客嘆為觀止。
走在天堂書店裡的人們,踩在石板地上的腳步不免有些猶疑。這教堂曾經是墓穴,墓穴的大理石蓋板上的雕紋依稀可辨,讓人無法貿然踩過。教堂地面在整修過程中,工程人員果真在地下發現6具骸骨。還好,天堂書店內書籍的絢爛之美,很快地使人的內心趨向安適平和。
走進天堂書店,人們會下意識地順著樓梯向上移動,向天空靠近。離高聳的牆、屋頂的彩色玻璃越來越近,彷彿觸手可及。才見書籍之花在地上盛放,轉眼又見它化為星群在天上閃耀,這景象令人匪夷所思!
教堂穹頂,有一幅壁畫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描繪的是湯瑪斯‧阿奎納的生平。這是石灰壁上的一幅畫,修復難度較高,但工巧匠們還是成功地復原。天花板上另一幅天使吹奏仙樂的圖畫也已修復,一群天使平和地俯視著來訪的書客。
天堂書店中,最富有戲劇性的創意是將教堂中央的往日祭壇改為咖啡書吧。這是一張十字架形狀的大長桌,人們坐在兩旁,沐浴著透過教堂頂部彩色玻璃流瀉下來的陽光,悠然地品嘗咖啡。咖啡師手中的咖啡散發的芳香,恍惚間好像祭禮時的焚香,依稀傳來當年修士的澄澈祈禱之聲。咖啡吧內的環形牆,定期展出不同畫家的美術作品。
阿姆斯特丹的建築事務所Merkx+Girod,幫天堂書店操刀的翻修設計為他們贏得了2007年度倫斯韋爾特室內建築師大獎(Lensvelt de Architect Interior Prize)。然而到2012年,瑟萊克斯瀕臨破產,天堂書店陷入存亡危機,只好找來新的合作夥伴,書店易名為「北極星」(Polare)。遺憾的是,瑟萊克斯與二手書連鎖商德.思蕾赫特(De Slegte)合併組建的新書店未能扭轉局面,勉強營業到2013年底,終不得不向外界通報:天堂書店將於次年1月正式關閉。備受全球書客喜愛、被英國《衛報》譽為「天堂書店」的這間老書店命懸一線。書店總經理托恩.哈馬斯(Ton Harmes)和員工們不甘心坐以待斃,他們為挽救書店展開最後一搏,決定在網路發起募資。托恩.哈馬斯在臉書發布一封公開信,題目為「讓天堂書店存續」:
我們希望您能在「世界最美書店」度過更多的時光。我們將與讀者風雨同舟。請為我們書店嶄新的未來進行投資。我們想斗膽稱您為「天堂書店的朋友」。
托恩‧哈馬斯向公眾承諾:在5年內向投資者返還投資額的125%。假設投資1000歐元(約新臺幣3萬4千元),保證5年後返還1250歐元(約新臺幣4萬3千元)。這封公開信引起的反響是驚人的。短短兩天內,來自全世界的4000多位網友為天堂書店按讚,20名員工頓時有了信心。
2014年3月7日,募資正式開始,在60小時內,募到了5萬歐元(約新臺幣174萬元);一週以後,募資額達10萬歐元(約新臺幣348萬元),這金額是挽救天堂書店所需資金的兩倍。共有620人參加募資,其中也包括書店員工。3月21日,天堂書店管理階層對外宣布:書店將再次開業。書店總經理托恩‧哈馬斯選定「投資書友之日」,討論書店的營運方針,重新整理並擬定書店的理念與目標:
天堂書店的目標,與荷蘭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表達的自由、出版的自由一致。讀者會在我們的書架上尋找到真理與思想。我們的使命是:用心打造便於讀者選書和閱讀的書店。
接下來,他們聘請了15名協力廠商人員成立特別委員會,討論書店的經營方針。書店推出特殊會員制,只要繳納50歐元(約新臺幣1740元)的年費,即可成為特殊會員,享受多種會員福利。荷蘭實行圖書固定價格制,因此書店無法為會員提供折扣價,但如果購書量達到30本以上,即可享受一定優惠。另外,設立「會員日」,定期在書店舉行音樂會。
天堂書店被視為馬斯垂克的公共禮堂。隨著其他新型書店的誕生,其作為公共禮堂的功能日益凸顯。其獨特的空間結構十分適合舉行音樂會。到目前為止,在這裡舉辦過的音樂會有:威廉‧布萊克朗誦音樂會、馬斯垂克當地爵士樂隊約翰‧思溫特(John Swintet)、吉普賽音樂組合麗莎‧魏斯樂隊(Lisa Weiss Band)演奏會等。
另外, 這裡還舉辦過法國詩人、電影《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Paradise)的編劇賈克‧普維的《評傳》出版紀念會、荷蘭社會黨黨首埃米爾‧羅默的新書發表會、在歐盟議會任職長達25年的麗雅‧奧曼瑞汀的簽名售書活動,或是以紅酒書籍為主舉行派對等。此外,還舉辦過攝影師沃特‧羅森伯姆演講會、英國畫家梅瑞‧肖的蘇格蘭風景個人展、馬斯垂克的畫家馬切‧布蘭茨作品展。建築師和設計師的講演會以及各種書友會活動也不時的在此舉行。天堂書店一年舉辦150場以上的活動。
托恩‧哈馬斯帶我參觀書店內的不同區域時顯得興高采烈,他向我展示18世紀發行的荷蘭文《聖經》。天堂書店也進行珍藏版圖書的業務。
「和書在一起,和美好向善的人們攜手工作,我感到無比幸福。這是我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時光。我確信:書店會使世界變得美好。」
5萬多本書籍之花朵,在這座書的神殿內盛開,每年更吸引100萬人前往探訪。
書店資訊
地 Dominicanerkerkstraat 1,6211CZ Maastricht, Netherlands
T +31-43-4100010
W www.boekhandeldominicanen.nl
新書簡介
金彥鎬(韓國坡州出版城幕後推手、資深出版人金彥鎬):當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徬徨之際,最好的去處非書店莫屬;被無以言說的孤寂圍困之時,能讓靈魂得到撫慰的空間也是書店。只要世界上依然有這樣的書店存在著,人類就有希望。
韓國資深出版人金彥鎬歷時20年記錄,走訪世界各地,帶你深入世界21間特色書店,探索書店的生存之道!21間書店日常,21種與書共生的生活方式,讓書店不只是路上風景,而成為日常生活之必須。
甫上市即登上韓國網路書店排行榜,讀者好評5顆星★★★★★!收錄世界各國,橫跨三大洲,21間各有特色、風格不同的書店。從書店裝潢、設計理念到成立宗旨,透過上百張全彩照片呈現。獨家專訪各書店職人,進行深入對談,一起聊聊書店的生存之道。書末附有「書店索引」,收錄各書店聯絡資料,方便查找。
作者簡介
金彥鎬
韓國資深出版人,1968年至1975年曾任《東亞日報》記者,
為了重現書的精神和人文價值,策劃並推動韓國嗨里(Hey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