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經濟與思考都獨立,才能換來自由,自由是自己去爭取和創造的!

電通集團CEO唐心慧在《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點出,依賴會讓人失能,也浪費了才能,經濟與思考獨立,才能換得決策自由。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而自由是自己去爭取和創造的。

圖/聯經出版提供;翻攝自Pixabay、Pexels作者Garon Piceli、Katie E、Oziel Gómez

經濟與思考都獨立,才能換來自由,自由是自己去爭取和創造的!

文/唐心慧《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出版社/聯經出版

經濟與思考獨立,才能換得決策自由


在經濟與思考上獨立,才能無懼地做出抉擇。


女性成為妻子、母親後,有人選擇放棄工作,埋沒才華和夢想;有人因為和社會脫節,逐漸失去生存和思考的能力。


女性在經濟與思考上都獨立,才能享受決策自由。沒有經濟能力依附別人生活,就只能受制於人;無法跟上社會脈動,失去學習與判斷力,則會失去安全感與自信心,難以果決或正確判斷;如此一來,便很難和另一半經營出對等和諧的婚姻關係。


記得小學時,父親帶我去朋友家作客,大家聊得正盡興,叔叔的太太過來開口要孩子的學費和家用,叔叔馬上板起臉來:「前幾天不是才剛拿過錢?」太太只能畏縮恐懼,解釋錢用完的原因,以及「新申請」的錢要用在哪裡。結果叔叔當著我們的面,把一疊千元大鈔丟在地上給太太,那個鈔票撒滿地的畫面,至今我仍記憶深刻且無法忘懷。


我和父親十分震驚,但礙於在別人家裡不好表現出來。父親牽著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時,語重心長地說:「心慧,無論妳長大後嫁給誰,千萬要記住,一定要有賺錢養活自己的能力,不要輕易向丈夫或別人伸手要錢,別過沒有尊嚴的日子。」父親的叮囑,烙印我心。

▲在經濟和思考上的獨立,才能擁有決策自由。(示意圖 / 翻攝自Pexels作者Garon Piceli)
▲在經濟和思考上的獨立,才能擁有決策自由。(示意圖 / 翻攝自Pexels作者Garon Piceli)

女人的經濟能力,並非指財富滿盈,而是在沒有誰可以依靠時,還能衣食無虞,過有安全感和有品質的生活。經濟能力可以保障一個人的自尊和自由,有些人買包包、鞋子,要隱瞞或欺騙另一半,說是別人送的禮物或是多年前買的舊物,謊言揭穿時,還要繼續瞎扯這些東西很便宜。只因為花的不是自己賺的錢,連適度的享樂都不敢大方承認,這樣不是活得很委屈嗎?


讓自己開心沒有不對,如果吃一頓高檔料理,可以重新燃起能量繼續戰鬥,有何不可?如果買一個喜歡的包包,足以慰勞工作的辛勞,何樂而不為?重點不是吃什麼、買什麼,而是我們能夠選擇和追求讓自己快樂的方法,無須顧忌他人的看法。有經濟能力,才能讓我們更無懼地做出抉擇。


然而,經濟基礎只是確保了生存條件,如果沒有思考力、心智不強大,徒有財富成就,也只會像搖著一個裝了幾顆彈珠的空罐子,聽起來嘩啦嘩啦熱鬧,內在卻是一片寂寥。


無法獨立思考的人,害怕與群體意見不一致,容易人云亦云,違心做出與真實意願相反的事。我鼓勵自己不斷探索、驗證並勇敢表達觀點與付出行動,自信心和生存能力才能隨之提升。對世界和自我抱持好奇心,不斷學習思考,才能為自己做對決定。


失去生存力和思考力,通常是因為生活過度依附他人,舉例,我先生是個很有方向感的開車好手,婚後因為過度依賴他,我慢慢變成一個路癡。他開車時我坐在旁邊,眼睛雖然睜著,大腦卻從來沒有運作也沒在認路,久而久之,對道路完全沒有概念,這就是一種失能。假設我有個欠缺方向感的先生,坐在他身邊的我,基於生存的本能得學習認路,說不定我還能成為人腦導航系統呢!



依賴會讓人失能,也浪費了才能。

依附他人容易喪失決策的立場和話語權。(示意圖 / 翻攝自Pexels作者Oziel Gómez)
依附他人容易喪失決策的立場和話語權。(示意圖 / 翻攝自Pexels作者Oziel Gómez)


別拿伴侶的家庭作業來寫

 

辨別自己的角色與責任,定位清楚,守住底線。


我們可以選擇相愛的對象,而對方的家庭,則是決定互許終身後要面對和經營的環境。婚後會和不同背景和個性的人成為姻親,婆媳姑嫂的互動,都考驗著人際智慧。


婚姻是兩個世界的結合,適應不同家庭文化、找到應對方法都不容易。很多不和睦的故事,其實核心關鍵都是因為當事人(尤其是媳婦)與公婆或姻親相處時,抱持著錯誤的認知與期待。姻親本不是真正的親子或手足,所以不該不切實際的幻想,對方家庭會如同自己父母或家人一般疼愛或包容,當然也不需要戰戰兢兢或過分付出以換取肯定。


經營姻親關係,就如我們平常待人處事一樣。認清自己的角色與責任,盡可盡之力,不為了誰過於勉強,才能避免在相處中因為失望而導致關係失衡。我們真誠對待姻親、孝順公婆,並謹守該有的禮節。但萬一遇到無法承受忍耐的情況,即使對方是公婆是親戚,也要以智慧依循本心,學會劃出界線,守住底線。


這世上沒有什麼是該一個人概括承受的,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而自由是自己去爭取和創造的。

▲別拿伴侶的家庭作業來寫。(示意圖 / 翻攝自Pexels作者Katie E)
▲別拿伴侶的家庭作業來寫。(示意圖 / 翻攝自Pexels作者Katie E)

相對地,姻親關係中的尊重也需要靠自己去贏得,一個值得別人學習、景仰或喜愛的人自然容易得到禮遇。不論身為公婆、姑嫂、媳婦或是妯娌,檢討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就不難理解能或不能贏得他人尊重的理由。


「合則來,不合則相敬如賓」是我經營姻親關係的原則,相處愉快或有所學習的姻親,我熱情也用心對待,而無法認同的對象我則僅止於禮。如此,即便在無法改變的姻親關係中,讓人賞心悅目的人事物就會遠多過不舒服的互動,心情自然輕鬆也愉快,姻親關係也更健康與美妙。


我是女人,因此我會反思什麼樣的媳婦才是好媳婦?許多臺灣家庭裡一旦公婆生病,家人對媳婦的傳統期望就會出現,許多人們眼中傳統的好媳婦,理所當然地要代替先生孝順公婆,親力親為照顧公婆三餐、就醫、生活作息等。


我常想,如果不是甘願受、歡喜做,沒有發自內心的情願,其實不用勉強。並不是因為這些事困難、或現代的媳婦不該做,而是這屬於孝順父母的責任歸屬。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作業,照顧公婆嚴格說來,是屬於另一半與其手足們的功課,不是媳婦的工作。孝順父母除了是子女的責任,更是子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意,當父母年邁或生病,當然該是其子女盡孝道、貼身照料。身為媳婦的女人們,即便出嫁後,也該繼續孝順自己的父母。


當先生照料其父母,或者他的原生家庭需要幫助時,媳婦要能以同理心溫暖支持,多所體諒。舉例來說,我曾有個朋友在公婆病重時,其先生為了祈求奇蹟,什麼事都嘗試,一會兒去宮廟處理冤親債主,一會兒買十幾萬的水晶祈福,在這種生死交關或無助心痛的時刻,媳婦該試著感同身受,體諒另一半的茫然失措,靜靜陪伴也給予安定的力量。

▲在關係中,不美其名為愛犧牲而造成未來的怨懟。(示意圖 / 翻攝自Pixabay)
▲在關係中,不美其名為愛犧牲而造成未來的怨懟。(示意圖 / 翻攝自Pixabay)

任何關係都一樣,只承諾自己能負擔也願意付出的,

不做不必要的讓步,不美其名為愛犧牲而造成未來的怨懟。


當人際關係的定位清楚,就不會因為過於理想化的期待而失落挫折,說與不說的分際、做與不做的界線自然清晰明朗。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