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感受幸福快樂是件好事,但是不能當作生命唯一的目標
by Samantha Xin-更新
文:皇冠出版 圖:皇冠出版、Pexels
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按照國民自我感知的幸福程度,將一百五十六個國家排名,從一九七○年代以來,不丹這個迷你國家持續保持他們政府的目標,維持領先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今日對於快樂的平等主義,那種把握當下、獲得快樂的概念已成為一種執迷,這個社會不只將這種追求視為個人的權利,更是個人的義務。
起源自中世紀的英文單詞「hap」,意指「運氣」或者「機會」,快樂一開始和好運比較有關,而後轉變為一種內在的幸福狀態。從義大利文到瑞典語,多數歐洲語言中的「快樂」一字,原本都是「幸運」之意,包括芬蘭語中的快樂「onnellisuus」,同樣衍生自表示「好運」的「onnekkuus」。德語提供了「Glück」,這個字在今天同時代表著「快樂」以及「機會」。
- 人生沒那麼多「應該變成什麼樣」,活得漂亮的判斷標準,是接受自己的每個樣子
- 不吃不喜歡的食物、不去愛一個「還不錯」的人,拒絕所有「差不多就行」
- 不完美也是種完美!不以「好與壞」作區分,試著愛上這個不好不壞的世界
根據原始定義,人類對於快樂的理解比較偏向機遇,並非由你控制。此事掌握在眾神之手,或者憑運氣,就像英國中世紀作家喬叟(Chaucer)對於運氣的描寫:「正因命運之輪難以預料,快樂也會讓人陷於憂傷之中。」做為專有名詞的「運氣」,出自上帝之手,與個人所採取的行動和情緒狀態完全無關。
十七到十八世紀之間,快樂的觀念開始漸漸從外在的順遂,轉向內在的感受。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其中有個著名的段落,關於「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他所說的「幸福」可能還是暗示著外在的順遂。此後幸福快樂的意思多多少少轉為指涉正向的內在感受,或者對於個人生命的正向體驗。其次,把幸福快樂當成人生目標,常會一不小心適得其反,也很可能會削弱你早已感受到的幸福感。
伴隨著此種全新的定義,還有另一項關鍵性突破: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認為人類就是應該快樂,快樂是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起初,由於《美國獨立宣言》中明文寫到,於是社會把幸福當作目標。特別在一九六○年代之後,西方社會越來越把幸福視為個人目標與責任。因此,快樂生活成了文化規範、顯而易見的生活目標。
因為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你應該快樂,所以我們想變得快樂。我們內化了此種道德規範,人類的幸福是透過本身的感受來衡量。幸福快樂已成我們這個世代不容質疑的信仰,我們應當渴望的理想狀態。不過,幸福快樂不過是種感受,這是豐沛的正向情緒,或者個人對於生命現況與體驗的滿意狀態。儘管擁有快樂愉悅的生命經驗,好過不快樂的經驗,但是幸福快樂本身並不會令人覺得生命充滿意義,也不是避免不安存在的方法。
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為了撰寫《尋找快樂之國》(The Geography of Bliss),他訪問了一位想找地方定居的女子欣西亞,她拿出一張地圖,決心計算自己在什麼地方會過得最開心。她想生活在擁有豐富文化景觀的地點,還要有不錯的食物選擇,而且距離大自然不遠,最好靠近山區。最後她選定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那個城鎮雖然不大,不過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四周都是高山和自然環境。
不過面對魏納提出的問題:是否認為阿什維爾是自己的家?欣西亞遲疑了。阿什維爾幾乎符合她所有的標準,但仍不夠完美。她仍在尋找,儘管已經在阿什維爾生活了三年,不過她認為這個地方是「目前的家」。魏納觀察到,這就是「像欣西亞這樣逐幸福快樂而居的人會碰上的問題,我們許多美國人和對於幸福快樂的追尋也一樣。我們目前可能相當快樂,不過永遠還有明天,還能盼望碰上更快樂的地方、更快樂的生活。我們眼前有著各種選項,但我們從來就不會全心投入。」
因為急著想從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獲得最大程度的快樂,魏納訪問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無法全心投入,他們已失去了享受生命原本樣貌的能力。而說到尋求幸福卻適得其反,這絕對不可能是唯一的例子。最堅定於自身幸福快樂極大化的人,通常是最不能享受生命的人,不僅能從心理學研究看出這一點,而且只關心個人幸福快樂也會傷害與他人的關係,真正的幸福快樂通常源自於此。
最後,主流社會規範希望每個人都快樂,事實上只是讓我們更難忍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不快樂時刻。不快樂的感受就此成了雙重負擔:你不只是覺得不快樂,甚至因此覺得沒能達到社會規範而充滿罪惡感,社會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無時無刻快快樂樂地生活。如果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幸福快樂不是生命的主要目標呢?我們重視許多事物,愛、友誼、成就,還有能夠表達自己的能力,不是因為這些事物會帶來正面的感受,只是因為這些事物如果能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他們本身就具有價值。
例如友誼的好處,不能只從可以挖掘多少正面的情緒來判斷。一段真正的友誼,在朋友遭遇困難的時刻反而特別可以看出價值,比方說當朋友生了重病,或者經歷需要支持援助的危機時刻。我們在困難的時刻也很重視朋友,儘管並非時時刻刻開心有趣,但我們很清楚,自己的支援也同樣能豐富彼此的生命。人類很複雜,我們在乎生命中許許多多的事物,而不僅僅是正向感受的存在與否。能夠感受幸福快樂是件好事,不過把這當作生命唯一的目標,則是太小看人類在生命中真正重視的價值觀有多麼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