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付出常被辜負?先尊重你的時間和心力,看輕自己最終會走到竭盡心力的結局
by Samantha Xin-更新
文:三采文化 圖:三采文化、Pexels
被拯救情結綁架的討好心態
有些人在關係中明顯是依賴者,成熟和獨立能力也不足,不斷付出及討好的一方,其實是較有能力和握有資源者,這種關係的情況較複雜點,除了不停付出、討好的這一方慣性被別人的弱勢綁架,還要加上受自己長期運作的神經症罪惡感(道德焦慮引發)驅使,而陷入不斷拯救弱小者的處境,動彈不得,失去彈性和抉擇自由。
說到底,討好者把證明自己夠好,建構在可以拯救他人「變好」的任務上。這種證明很弔詭,人其實可以好好證明自己夠好(有價值)就好,為什麼要把一個弱勢或生活失能的人變好、把他照顧好,才能證明自己夠好呢?為什麼要越界到他人的生命範圍,以自己的能力或力氣介入,企圖要改變對方的生命狀態和生活,才能代表自己夠好呢?
這種所謂的好意,即使立意再良善,只要是自己單方面的設定和驅使,其實還是屬於一種控制欲的展現。表面上,是不停地為對方付出,努力照顧、滿足對方,然而藉著控制別人、指導別人或安排別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為這一份需求的依賴而離不開。這種因為過度依賴而離不開,害怕失去對方,恐怕才是內藏拯救者情結的人,真正想要進行的控制。當關係沒有相似相等的獨立性和成熟度時,關係的失衡與過度承擔,必然會發生。
關係是一種鏡像反射
另外,在關係裡常見的另一個現象,是我們表現的行為,往往是我們曾經被對待的方式,以及我們希望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例如:你以擔憂的方式去關心別人的生活,努力給意見、想方設法,甚至幫別人出面解決,這可能來自你過去被關心的方式,別人總會以擔憂的方式對你的生活表達意見,告訴你該這樣做或那樣做,甚至直接幫你解決。
在早年生命,你非常熟悉這種在關係裡互動方式,然後進一步希望後來的人際關係也有人可以為你這麼做,把你的事當成他的事一樣,一手包辦,面面俱到,那會是你很習慣、也希望被關心的方式。然後,你就這樣的為別人付出,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什麼都要摻入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要別人這樣做、那樣做,甚至乾脆幫別人挺身而出,主導別人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你從來沒問過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也沒想過為什麼總是習慣性以擔憂作為關心方式。甚至擔憂過了頭,就乾脆自己做了算了。但是,關係的意義不是這樣的,不是為了區別強者和弱者,不是要幫別人扛起問題,才能證明自己在關係裡很盡心盡力。為了證明自己很重視對方,就出手對別人的事下指導棋,終有一天,會落得吃力不討好,讓人厭煩和排斥的境地。
所以,不要再迴避這樣的事實,你把自己置放在盡心盡力的處境,再強迫他人接受,引起他人的反彈時,再感覺自己的好心被人辜負、好心沒好報……在關係裡,若我們不想落入這樣的負面發展,那麼,請先尊重你的時間和心力。任何的付出都是需要體力或情緒的勞動,你若漠視自己的付出,看輕自己的付出,不懂適可而止的智慧,就會走到竭盡心力,卻還是被埋怨和怨懟的結局。
- 變是唯一的不變!集體焦慮的時代,穩定自己的心,終究可以找出一條路
- 一切要以愛自己為前提,雙方都要對關係中的自己滿意,否則分手是遲早的事
- 人生沒那麼多「應該變成什麼樣」,活得漂亮的判斷標準,是接受自己的每個樣子
設定付出的停損點
你能先相信自己的付出寶貴,也值得珍重愛惜,那麼你就會為自己選擇要付出的對象、可以付出的時間,還有停止付出的時候。你要練習,你可以付出,也可以不付出,並且可以選擇要付出什麼,否則你只會剩下強迫自己非付出不可的選項,那是對你自己最大的傷害。尊重自己有所選擇,才能避免覺得自己沒得選擇下付出,被強迫去做之後,在別人的蠻不在乎中,感到強烈的委屈和憤怒。
很多人並不明白:擔憂,不是關懷,雖然我們很習慣這種方式。若我們細細分辨,就會發現本質裡的差異:
◆ 關懷,是發自內心真誠的重視一個人,想要傳達一份溫暖的情意;擔憂是害怕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深怕別人把人生搞砸了、弄壞了。
◆ 關懷,來自相信人的價值及成長性;擔憂,來自對價值和成長性的否定。
◆ 關懷,是回到人際關係的平等互動;擔憂,是出於優越位置上的評論。
◆ 一個接受過關懷的人,才懂關懷的內涵;一個只被擔憂過的人,也只會對自己和別人擔憂。
◆ 關懷,相信人的潛能和學習力;擔憂,是抑制和否定人學習和領悟能力。
◆ 關懷,提出了開放體驗的空間;擔憂,壓縮了嘗試體驗的空間。
◆ 是接受到關懷,還是接受到擔憂,對人的成長性和滋養性影響的程度是不同方向的。
◆ 關懷,要出於尊重;討好,失去對彼此的尊重,並不是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