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職場
台灣女生靠自己!調查:7成女性經濟獨立,且工作能力比男性多這2優點
by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更新
text,photo/cheers
3月8日國際婦女節,你知道它的由來嗎?其實,婦女節不只攸關女性權益,也跟勞工權益的歷史演進也大有關聯。
設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最初源自20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及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工資引發多起罷工活動。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引發熱烈迴響,不但促使當地婦女的勞權意識大幅提升,更在抗議活動結束後兩年的3月,催生了第一個由婦女組成的工會組織。
隨後,女性追求勞權平等的浪潮快速蔓延至世界各地,聯合國從1975年起,每年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這一天成為世界婦女爭取權利、爭取解放的節日。迄今包括俄羅斯、古巴、阿富汗、烏克蘭等數十個國家都將這一天訂為國定假日。
歷經一個世紀後的今日,女性活躍於職場上的情景已相當普遍,而台灣女性目前在職場上的地位究竟如何?
3成6企業「女主當頭」,男女均薪近十年最接近
近年與女性有關的職場調查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包括經濟部、勞動部等單位均有發布相關資料,最大的共通點都指出──台灣女性在職場上的地位正逐步提升。
根據經濟部發布的「10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由女性掌家的企業約有54萬家,占整體的3成6。比起2017年,增加約1萬家,可看出職場上已慢慢出現「女主當頭」的趨勢。
勞動部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也指出,2019年台灣男、女性在平均時薪上的差距,呈現近10年來最接近的一次。進一步觀察,台灣兩性平均時薪差距,在2009年時為17.9%,到了2019年下降到14.2%,10年間縮減3.7%。
若換算成天數,女性在98年時要追上男性平均時薪,需要多工作66天,到了108年,已縮短成52天,比10年前少14天。
不過兩性間的平均時薪,迄今仍有一段差距,究竟原因為何?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副司長黃維琛指出,目前男性均薪仍高於女性,與產業間的性別分布有關。以醫療產業為例,男性的薪資較高,可能在於男性多數投入當醫師,而女性選擇擔任護理師,但他也強調,「若從同一個職位來看,薪資待遇一定是相同的。」同樣是醫生,男醫生、女醫生領的薪水一樣多,升遷或待遇取決於年資或任職部門及表現,無關乎性別。
進一步放眼全球,勞動部在此份調查中,也比較近10年各國的兩性薪資差距減幅。若與美國、日、韓等主要國家相比,台灣表現位居中段班。
兩性均薪差異以韓國減幅最明顯,達到6.7%,我國則是3.7%、日本及美國分別縮減3.3%及1.3%。整體而言,在近10年兩性薪資差距的縮減成效上,台灣雖不比韓國,但仍較日本、美國等國家表現優秀。
對於台灣的兩性薪資差距縮減程度,勝過美日等國,黃維琛分析,原因在於「台灣的自由度比較高!」他進一步指出,近年台灣的社會風氣與文化氛圍,已逐漸翻轉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過去多由男性擔任保全、貨運司機等工作,如今這類工作也出現女性;而護理師過去多由女性擔任,但現在也有不少男性投入。他預估,隨著就業自由度增加,男女性在職業分布的差異會逐漸縮小。
台灣性平表現全球第9!居亞洲之冠
女性在台的職場舞台變得更寬廣,那麼台灣整體的性別平等表現,在國際評比又能拿下幾分?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依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編制的201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以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3個領域及5項指標衡量各國性別平等情形,在代入我國資料後,得出「2020年性別圖像」,於今年初公布上網。結果顯示,我國性別平等表現排全球第9名,更居亞洲之冠,排名優於冰島及德國等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
台灣為何有如此好的排名?性平處表示,台灣推動性平受到國際肯定的原因多元,包括女性參政權力持續成長,如2018年女性立法委員比率創新高、占3成8,比較鄰近的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等國家,均未達3分之1,台灣確有亮眼表現。
此外,各縣市長的女性比率達3成7,不但與前次(2014年)選舉相比,大幅提升3成,更創下1997年以來,女性占比首次超過3分之1的紀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有越來越多女性投入創業、勇於追求自我實現。
根據萬事達卡3月5日公布的「女性創業指數」(Mastercard Index of Women Entrepreneurs)調查指出,台灣在女性創業指數排名中,獲得亞洲市場冠軍,首次進入全球前10名(位居第6),一舉超越新加坡、英國及澳洲等國。
分析背後原因,在於台灣的友善創業環境,以及政府挹注資源支持,如經濟部近年推出的創業飛雁計畫、微型創業鳳凰、小型企業創新研發等計畫,均有助於鼓勵女性創業。
近7成女性自認經濟獨立!工作最大優勢:細心、貼心
Yes123求職網最近也公布一份女性就業職場現況調查,於2020年2月19日到3月2日,以網路問卷進行抽樣,調查20歲(含)以上、目前有工作的「女性」求職會員,有效問卷共1,176份,信心水準為95%,誤差值為正負2.86%。
結果顯示,有近7成女性自認經濟獨立,平均薪資為34K。另有近3成女性自認在職場上有影響力,主要分布產業別依序為:「大眾傳播與公關廣告」(40.4%)、「金融保險與會計統計」(39.5%)、「餐飲住宿與休閒旅遊」(37%)、以及「批發零售與貿易」(33%)、「民生服務業」(30.4%)。
進一步分析,女性勞工自認在工作上的優勢,可複選依序為:「細心、貼心」(68%)、「責任感」(57.7%)、「穩定度」(50.9%),以及「配合度」(49%)、「抗壓性」(43.3%)。
然而,儘管職場性別平等意識抬頭,從調查中還是能發現,有8成3的女性勞工自承職場壓力大,在可複選狀況下,原因包括:「工作表現沒有反應在加薪上」(43.3%)、「職場成就感低落」(30.9%)、「工作表現沒有反應在升職上」(26.2%)、「常加班,甚至熬夜趕工,影響健康」(18.1%)等。
而在現今低薪、高房價的生活條件下,雙薪家庭已成常態,不少女性工作者反映難以負荷家庭與工作的雙頭壓力,感到最困擾的問題依序為:「下班、休假時,仍要忙家事」(41.1%)、「買不起房子,租金負擔大」(37.7%)、「應付基本開銷,卻入不敷出」(31.2%)等。綜評女性感到生活壓力沉重的原因,在於缺乏可分擔責任的助手。近年政府積極宣導男性多承擔家務,《性別工作平等法》也訂定受僱者不論性別,均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
不過,根據行政院統計,男性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初次核付比率,仍占不到2成,可看出男女之間公平分擔家務及教養子女的責任,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女性在職場上仍面臨許多挑戰!」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指出,根據過往調查,女性結婚後的離職率高達近3成,復職率僅5成。升格為人母的話,平均復職間隔更長達5年5個月,等於需等到子女快上小學,才能再回到職場。換句話說,女性在走入家庭後,為照顧家庭或養育子女,可能會有65個月的「工作空白期」,返回職場後,想要拿到離開職場前相同的薪資,或恢復同樣職位,非常不容易,建議提前審慎規劃。
他也強調,隨著男女從事產業別不同,導致薪資結構也有落差,像是較高薪的「藍領技術型工作」,如主廚、水電工、車輛維修黑手等,迄今多數仍為男性,職場性別平權之路,仍有待努力開通。
「先打破對大學科系的性別刻板印象!」黃維琛則認為,大學科系的選擇,直接影響未來出路,而這些選擇可能與社會觀感有關。
他呼籲社會大眾,不要對特定行業或科系抱持性別刻板印象,每個人都應該更自由地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楊宗斌也建議企業主管,在指派公務時,要先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外派、出差洽商、簽約場合,不應刻意避開女性同仁,並且給予同等競爭加薪、升遷的機會,讓女性上班族也能適時展現企圖心,突顯能力優勢。
至於政府該扮演什麼角色?他建議,除了祭出法規保障外,要提供更實際的生養育補貼政策、銀髮照護福利、購屋安家等協助,一方面鼓勵女性勞工,能在生養育孩子一段時間後重返職場;一方面讓女性勞工無後顧之憂、提高生育率,長期以來才能解決少子化問題,並提升未來的勞動力。
【 原文於此,本文由《Cheers快樂工作人》提供,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