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職場

【職場輕鬆學】劇場模型!人生就是一齣戲,演不完的戲!

當一進到公司,每個人以職場角色互動、相稱,似乎就在預告,不能以自己為中心(I,me),反而得將「別人怎麼看我」「別人期待我做什麼」放在考量的最前面。

圖片/IMDb

【職場輕鬆學】劇場模型!人生就是一齣戲,演不完的戲!

下了課,我癱坐在椅子上。

已經連續上課15天,每天上課至少站立八小時,當學員一一離開教室後,我仍抓著簡報筆,眼睛死盯著地上。

新同事 Lisa 嚇了一跳,連急著收教具,當告訴我:「老師,計程車來了!」那就像一道魔法指令,深呼吸一口氣,倏地站起來,我再度堆起笑容,跟客戶說再見。

Lisa 說,她很驚訝看到我上課和下課反差這麼大。

「喔,對喔~她沒看過我沒電的樣子~」我心想。

我沒有刻意,也不是偽裝,因為我想要「扮演(play)」好擔任講師的「角色(role)」。台上、台下,都是真實的我。角色抽換之間,我沒有違和感,我清楚知道得「刻意」展現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那是專業,也才算盡責。

這種社會評價,烙在每個人心理,成為社會期待,也決定職場表現。

社會期待,這件事,很難呀~

甫發生的基泰建設大直建案,董事長陳世銘在記者會宣布辭去職務,快速閃離,被媒體無情批評;遠在美國俄亥俄州連續殺人犯梅德森(Michael Madison)被宣布判處死刑時,還對受害者父親微笑,讓後者情緒失控。

我們到底如何看待一位建設公司董事長,或,一位連續殺人犯?我們期待什麼?或是,我們期待他反應什麼?

不論是上述的董事長,或是總編輯、行銷總監、業務經理、物流課長⋯⋯,當一進到公司,每個人以職場角色互動、相稱,似乎就在預告,不能以自己為中心(I,me),反而得將「別人怎麼看我」「別人期待我做什麼」放在考量的最前面。

美國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 1959),將社會比喻成劇場,把其中的個人比喻為演員,提出「劇場模型(Dramaturgy Model)」。高夫曼認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包括職場,你都必須知道別人是怎麼期待這個角色的。例如這家公司期待行銷經理的樣子和行為;這家公司期待業務總監該有的形象和反應等。當瞭解這些期待,以及這些期待背後的意義,才能掌握溝通重點,調整自己行為,讓自己的所有對外溝通拿捏得恰到好處。

高夫曼的「劇場理論」假設每個人都有和他人互動的需求,也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決定是否成功的關鍵。但21世紀的Z世代的崛起,職場貓行為的展現,「別人的評價造就自己的價值」這件事,已經受到考驗——你願意委屈自己多少,而求得別人的周全?

但社會期待是一件你、我都掙脫不了的事~

24歲學校剛畢業,目前擔任獨立書店的店長,她抱怨「自己的才能沒有被看見~」但其實她連店長該做的工作,以及店面的服務,都仍顯青澀。

43歲中區業務總監,向總經理口頭請辭,理由是她委屈地認為「三個底下的組長怎麼說、怎麼罵,都帶不動,他們不了解她都是為了公司好~」但其實在這三位組長心目,她是個情緒失控的老油條。

怎麼平衡「想要的自己」和「別人認為的自己」?

高夫曼提醒,下台後的自己,和上台時的自己,都得是自己認同,且喜歡的樣子。否則當「刻意演出」,心理負擔過大,過度偽裝,刻意表現,久了,會讓人心力交瘁。

我其實對這件事,內心掙扎很久。

最後,我的結論是,為了找到讓自己可以展現的舞台,首先,就得符合別人對我的期待,征服別人看我的樣子,最終我才可擁有自己的舞台,決定自己的演出。

為什麼不能完全做自己呢?對呀,真討厭,不是嗎?但這就是人生吧,如同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所描述:「全世界是一個舞台⋯⋯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所以,每次下課後的癱坐,我不難受,也不抱怨,因為當清楚每個角色的責任,以及意義,當知道台上、台下都是一部分真實的自己,就會給我力量,快樂演出每堂課,甚至有能力,享受那個角色的出演。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