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職場
同事老是搶功勞,不一定是故意的?這些職場討人厭的行為,你也遇過嗎
by 商業周刊-更新
撰文:王貞懿 圖片:網路

根據履歷輔助公司 Kickresume 的全球調查,高達 85% 的上班族都曾遇過惱人同事。其中,「搶功勞」被評選為最令人憤怒的行為。但心理學研究卻給出一個意想不到的解釋:「他可能不是故意的。」研究指出,人們在重複聽到某個想法時,會出現「潛意識記憶誤用」(unconscious plagiarism)現象,讓人誤以為那是自己想出來的點子,而非抄襲他人。
那麼,遇到這種「功勞小偷」,我們該怎麼做?專家建議兩個方向:讓自己的貢獻可見,以及尋求信任的盟友在關鍵時刻為你發聲,這樣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創意,也能減少職場中的誤會與摩擦。
最令人憤怒的職場行為:搶功
除了Kickresume的調查,研究機構Perspectus Global同樣將「搶奪他人點子」評為最令人氣憤的同事行為。研究顯示,當創意被盜用時,不僅傷害個人感受,更會導致團隊信任受損、創新減少,最終影響整體工作表現。
對「功勞」的重視似乎是人類的天性。心理學家發現,即使是年僅5歲的兒童也能識別並反對抄襲行為,這種對「知識產權」的敏感度有著深層的社會意義:在現代職場,功勞歸屬直接關係到晉升、加薪等實質利益。
「功勞小偷」可能沒你想的那麼壞
不過,在你憤怒指責同事之前,心理學家提醒有兩件事值得認識:
搶功勞可能並非惡意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種稱為「潛意識記憶誤用」(cryptomnesia)的現象,即人們會在無意識狀態下抄襲他人想法。實驗中,參與者在小組討論後被要求只回憶自己的想法,但許多人會無意識地將他人的想法當作自己的。
創新很少憑空出現
麻省理工學院創新中心主任里夫斯(Martin Reeves)和矽谷創業家古德森(Bob Goodson)在其著作《Like》中指出,即使是看似革命性的創新,如Facebook的「讚」按鈕,其實也有多個前身。在同一工作環境中,面對相同問題,不同人很可能獨立得出相似結論。
搶功勞如何適得其反
研究發現,在職場中最有效的自我推銷方式,是巧妙結合個人成就與對他人貢獻的認可,而非全盤自誇。過度炫耀成就可能適得其反。當兩位擁有相同工作成果的人,謙遜的那位往往被視為更有能力,因為他看起來還有未發揮的潛力,而自誇者似乎已達到能力天花板。
如何應對「功勞小偷」
《哈佛商業評論》提供了兩種應對功勞被盜用的方法:
- 01. 是讓你的貢獻可見,例如在回應上級要求時抄送其他人,建立清晰的工作紀錄
- 02. 是尋求盟友為你發聲,在關鍵時刻透過面對面互動展示你的專業和貢獻。
關鍵是平衡自我主張與職場和諧,記錄你的想法,培養可以為你作證的專業網絡,同時學會在適當時機優雅地捍衛自己的功勞。職場上總有各種功勞爭奪的小戲碼,理解背後的心理機制,或許能讓我們少些煩惱,多些正面解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