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瑞典插畫家 Ingela P. Arrhenius ,以繽紛用色、簡單形狀和熱鬧的角色攻佔兒童的世界,也療癒撫慰了大人的生活
by Sky Chen-更新
編輯/陳純純 採訪撰文/李郁淳 圖片提供/Ingela P. Arrhenius、Hélén Pe、Alexander Gårdenberg
Ingela P. Arrhenius 療癒人心的色彩
窗外是斯德哥爾摩慣見的陰鬱天空,Ingela P. Arrhenius 埋首在市區中心的工作室,正在為手邊的工作構思或上色。前方一整個牆面,擺滿她插畫生涯的精華作品,有了它們的陪伴,這個臉上掛著小女孩表情的藝術家,得以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創造出溫暖繽紛、復古可愛的作品,陪伴著全世界的孩童一起長大,也讓大人的居家生活多了純真點綴。Arrhenius 是瑞典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插畫家之一,她多年來創作不懈,作品遍及童書、海報、玩具、織品、文具、商標、字體,個人色彩濃烈,且辨識度極高。在她每個作品裡,我們都能看見作者真心熱愛投射出來的飽滿精采。
延伸閱讀
Marie Claire(以下簡稱M.C.):請你向《美麗佳人》讀者簡單的自我介紹?
Ingela P. Arrhenius(以下簡稱I.A.):我今年54歲,瑞典人。過去30年來都是自由插畫家,一開始在廣告與雜誌業工作,但過去15年來,工作重心主要在童書、玩具和居家小物上,我的書在全世界創下數百萬本銷售量,這讓我引以為傲;我熱愛工作,每天都樂此不疲,除了工作上的合作,平常閒暇時也會做瓷器彩繪,也喜歡探索和發展新的技能;先生是(劇)作家,我們一起合作出版了幾本書;家庭成員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已經長大搬出去住了,我們一家住在斯德哥爾摩市區的公寓,三年前在過去25年過暑假的小村莊蓋了一間避暑小屋,它位在離斯德哥爾摩北邊開車一個半小時的群島上,現在我們常去那邊玩;沒畫插畫時,很喜歡進行體能訓練,三鐵是我的心頭好,希望在還沒太老之前,可以完成一次半鐵人三項賽程(游泳1.9K、自行車90K、跑步21.1K、總距離共113K)。
M.C.:怎麼開始成為插畫家的?還記得剛入行的自己嗎?
I.A.: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所以知道自己想從事創作相關的行業,但是沒什麼頭緒;第一個正職工作是在一間小型廣告公司,在那裡學到了產業知識和創作技巧,這時電腦還沒有普及,所以我得捲起袖子手繪草圖、剪貼勞作等,接著再花費兩年時間學習平面設計,本以為後來會回廣告界繼續工作,但我實在太喜歡畫插畫了,所以決定自己開工作室,並且很幸運能加入知名插畫家的圈子;這真是很好的開始,因為能跟其他厲害的插畫家共享辦公室,不僅從中學到很多,也接到很多工作案,所以插畫之路起步算是很順遂。
M.C.:妳的作品大受小孩喜歡,本來就把「受眾」設定成小孩嗎?是否有自己一套跟小孩溝通的方式?
I.A.:我的插畫一向很有童趣風,所以做童書或玩具是自然而然的事,在生孩子前開始蒐集許多法國童書和木製玩具,因為作品色彩鮮明、藝術性強烈卻又不失童真,不管大人或小孩都會喜歡,但是,不管是設計書、畫海報,創作時還是先以小朋友為首要對象。
M.C.:一天會花多少時間在工作室?如何保持工作環境的新鮮,讓工作更有效率?
I.A.:因為孩子已經大了,工作時間變得更長,但我很少在工作室待上一整天,也喜歡同時做點別的事;我的日常行程是這樣走的:早起,接著六點開始工作,回覆信件,這時精神狀況最好,昨晚感到力不從心的待辦事項,在這時候都可以迅速處理;到了九點會走去三條街以外的工作室,那裡空間和電腦螢幕都比較大,適合做插畫;接著會和朋友一起吃午餐(疫情前),工作一段時間或去健身房(疫情前),然後享受晚飯前幾個小時放空的時光(先生負責煮飯,這點我很幸運);晚餐後會再工作一、兩個小時,這是最適合工作排程,因為我沒法持續不斷地工作,腦汁會燒光,所以得把一天分成好幾個小節進行。
M.C.:工作室最喜歡的角落或小物是什麼?因為疫情的關係,在家工作成為主流,對此有什麼建議?
I.A.:工作室裡最喜歡書桌,因為上面的架子上擺了很多可愛的東西,除了書桌,還有個櫃子,裡頭也擺滿心愛的小物,這些都是我的寶貝,另外還有座很舒服的沙發,適合坐在上面思考或畫草稿。在家沒什麼專屬工作空間,通常會在餐桌工作,我認為只要最符合需求、感覺最舒服的地方,就是適合工作的地方;和多數人相反的是,工作時並不怕被周圍的人打擾,因為工作時間較長,反而希望能同時花時間跟家人相處,而不是隔離到另個房間,還有,記得挑個漂亮的咖啡杯陪你工作!
M.C.:在所有作品裡有沒有最喜歡的?
I.A.:因為做過許多不同風格與用途的產品,也喜歡它們混搭在一起的感覺,所以真的很難抉擇。我喜歡木製玩具、花瓶以及幫 OMM Design 設計的產品,還有近年一些有趣的合作案,例如幫法國保養品牌碧兒泉設計的限量商品,或是為瑞典郵局設計的郵票。但心裡其實特別鍾情於設計童書,那實在太有趣、有太多變化了,童書尺寸可大、可小,形式可薄、可厚,而且形狀不受限;我尤其喜歡立體書,也愛操作書,希望對童書的熱愛可以反應在最終的成果裡,也受到讀者喜愛。
M.C.:身為藝術家,妳的職業生涯裡也經歷不同階段的變化,有沒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時期?
I.A.:印象最深的是外國出版商找上門時,那時我剛開始入行,那是沒有電腦或網路的年代,但世界卻突然向你伸出雙手,感覺很棒;另一個是與法國出版業合作時,得以在法國境內四處旅行、參加可愛的書展,我很懷念這時期,希望疫情過後可以繼續;至於不好的記憶,大概也是剛入行時接了一個不擅長的工作,為此熬夜工作,甚至還在凌晨兩點打電話給另一位插畫家友人求助,最後他也沒法解決,只好硬著頭皮把工作完成,還好最後成果客戶很滿意,也因為這次經驗後,不再接不適合自己的案子了。
M.C.:是否也有欣賞或喜愛的插畫家?
I.A.:我從早期的經典童書裡得到很多靈感,最喜歡的是匈牙利的插畫家 Károly Reich 和瑞典的插畫家 Olle Eksell;現今還在世的插畫家我則喜歡 Carson Ellis 和 Lili Scratchy。
延伸閱讀
M.C.:在妳 Instagram 帳號上,可看見插畫風格有所改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決定?背後的思維又是什麼?
I.A.:不管是九○年代初期從藝術學院畢業至今,甚至不久的將來,我都會忠於自己的美術風格。但身為藝術家,我也想有所進步,所以我把它視為新型態的創意挑戰,這都要從買了台 iPad 開始說起,因為和荷蘭品牌 Kitsch Kitchen 合作花瓶,希望能加重「手繪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 iPad 上的繪圖軟體,從那之後我就愛上了這種手法。
M.C.:未來有什麼新動向嗎?
I.A.:目前手邊有至少五本新書在進行中,最近剛跟先生合作完成一本睽違以久的書,這是英國出版商邀請的案子,預計明年出版,目前也在進行夏季島嶼上的年度戶外藝術展,展期在八月中開始,作品主題是植物花草圖樣。
M.C.:給台灣粉絲和讀者的話?
I.A.:大家知道嗎?台灣觀光局在2011年推出的「Taiwan—The Heart of Asia」形象 logo 是我畫的喔!
Ingela P. Arrhenius
瑞典插畫設計師,插畫風格帶有五六○年代的復古韻味,並以繽紛用色、簡單形狀和熱鬧的角色,創造出許多產品以及書籍,最為著名的是《Where's ........?》一系列幼兒操作書,中文書籍版則有格林文化出版的《什麼?什麼?藏起來!》一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