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古董選物店主理人Johnny,老件、植栽陳設沙龍藝廊感,營造生活想像力
by Yves Huang-更新
採訪撰文/黃馨慧 攝影/蔡孝如
保留老宅獨特面貌、充滿綠意的植栽、有著年代感卻又光亮整潔的傢飾、風格不同的畫作,從門口一路延伸至屋內,「花星」主理人 Johnny 站在吧台親手沖泡咖啡接待,與其說是踏進一家古道具店,不如說是步入某位畫家的客廳,欣賞主人錯落有致的擺設,被精選的老物圍繞,享受悠閒、溫馨的談天時光,這也是不斷更新陳設的他們,近期想呈現的主題,「希望把花星變成像沙龍藝廊一樣的聚會空間,展示我們的珍藏,大家也可以交流喜好,還希望大家買古道具回家不只是擺飾,更可以用得開心」。
花心的愛
Johnny 曾經營高單價小眾商品十年,當時即在店裡擺放植栽增加綠意,因商品受眾有限,結婚生子讓他轉念,希望讓商品更平易近人,從而開始經營植栽店「小星慢慢」,以適合搭配空間、可怡情養性且易於照顧的品項為主,希望讓大家能輕鬆欣賞也願意擁有植物,不只植栽讓顧客興趣盎然,當時尚是非賣品、作為植栽妝點的古道具也成被詢價對象,「後來疫情影響讓植栽價格水漲船高,我認為高價炒作不該是常態,也悖離平易近人的初衷,就將古道具調整為主軸再綴以植栽,植栽則變為預訂商品,轉型成花星。會叫這個店名,是因古道具就像花般點綴空間,它非但不會謝,還會越活越美,也是在說我們可以保持對物件的花心」。
並非為了開店才入手這些有年代的古道具,他學生時期就喜歡60、70年代的電影和音樂,熱愛至今不衰,進而研究起屬於那年代的服裝和物件,也開始搜羅各種被時光淬鍊的珍品,他說:「選物不一定要設限從什麼國家來,台灣有很多東西做得非常好,有些則來自美國、日本等,它們都是度過時間洪流的好物,像我收的很多畫作,光畫框本身就是藝術,從各種細節能感覺它被珍惜愛護。」不只是挑選物件本身,更看重收藏者妥善保存的細膩心意,因此店內每項物品都是惜售品,也會希望帶走它們的有緣人珍重寶愛。
選物,也選情感
關於選物的方式,他自帶一股禪意,「通常帶著目的去找都找不到東西,我常是路過品牌或家具店,偶然看到老物件,有時是同行交換,有時是友人長輩長期擁有某個物件,會嘗試了解物件的故事,也請人家割愛。以前都會覺得沒買到就沒了,買了這麼多年後,反而覺得沒買到沒關係,有緣它一定會再出現」。面對顧客他也像是在交朋友一樣隨緣,「我覺得顧客在過來以前,心中早已決定買或不買,所以當下買賣是否成功都是其次,倒是建議大家可以到實體店面多逛、多摸、多看,照片可能看不出來材質和質感,看到、摸到才會知道實際上的樣子,也可以和老闆聊聊天,談談古道具的故事,說不定就會有想法」。
前陣子一名老藝術家有意整理自己的藏品,他原先不抱特別期待,到場卻大受震撼,「老藝術家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潮男,他的燈具、音響器材,你想70年代就擁有迪斯可效果器,在當年應該滿前衛的,收藏東西的眼光不像藝術家,反而讓人感覺像是國外樂團的主唱」,一趟選物行程讓他收穫滿滿,心靈上也得到洗滌與滿足。
留下最愛
Johnny 對材質、修復方式,以及物品是否耐久有精準判斷力,「習慣這些好東西,習慣它的厚實感或質感,就會少買很多速成的物品」;而花星的空間陳設佈局巧妙,在眾多物品與植栽環繞下絲毫不覺擁擠逼仄,這些全出自老闆娘 Grace 巧思,她不斷花時間做細緻微調,讓每項老物都像打了聚光燈般亮眼鮮活,她說大部分人都習慣商品單獨呈現,逛小店的經驗較少,因此缺乏購買的信心,想達到理想中的品味,可以在旅行、電影、書籍和音樂中長期練習與累積。
如果是新手想嘗試佈置居家空間,她建議:「不要一開始就想把整家店都搬回家,這樣可能挫折感會很大,也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可以先空出一個角落,賦予自己儀式感,比如先放張邊桌,上面再放盞檯燈,或是放個邊櫃,再把喜歡的物品漸漸裝飾上去。習慣用新家具的人,我就會推薦不佔太多空間的飾品或藝品,可以從基本色買起,不一定要去藝廊購買,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眼光。」
習慣這些好東西,習慣它的厚實感或質感,就會少買很多速成的物品。
Johnny 原先不愛擺市集,後來卻發現可以呈現期間限定的概念,雖然花星主要的營業額都是來自於線上詢價販售,但他們仍堅持開了這家街邊微型店,就是希望能在有限空間中,於每回改變陳設時,也傳遞想帶給大家的概念,期望能給予大家更豐沛的想像力,「物件都是媒介,讓大家有動力追求更好的生活,空間會限制你,但也會讓你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花心就是每個都喜歡過,然後留下最愛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