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SDGs永續目標|厭女言論的戰場!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厭女的場景也從線下轉到線上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 與 Elina Chiang-更新
插畫/@claire__illustration
在看似性別較為平權的現代社會中,點開關於女性的新聞報導,網友們總不吝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中卻有不少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言論。好比對女星的身材、外表品頭論足;又好比對於到了傳統定義適婚年齡尚未進入婚姻的女性,發表「幾歲了還不結婚一定是他有問題」、「滯銷」等言論,而這類型的厭女言論,是無論男女都有可能不自知而說出口的。
根據臺灣歷史博物館建置的臺灣女人網站說明,厭女又稱為女性貶抑,泛指社會上對於女性的偏見所衍生出的憎恨與厭惡情緒;女性學者林芳玫在《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的推薦序中寫道:「厭女不是單純地討厭女人,而是男人在成為性主體的過程中,必須將女性客體化、他者化,藉此證成男性自身的存在和優越。」厭女並不是討厭女性,而是「不符合在父權系統下的性別特質」,將順性別男性的價值觀視為唯一標準,並把女性視為柔弱的一方、男性的依附者。若女性煮得一手好菜、擅長整理家務,迄今仍容易聽到「可以嫁了」的評論;反之,若是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的主管,男性是「果斷、成大器」,女性卻會被冠上「難搞」之名,或是傳出「這種女生一定沒人要」的耳語。
過往隨處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紅顏禍水」等厭女言論,性別平權被大聲討論的近代,網路上「母豬」、「台女」、「ㄈㄈ尺(CCR)」的言論仍屢見不鮮。女性頻繁交往新對象更不乏「公車」、「香爐」等蕩婦羞辱的言論,舉例來說就有不少網友不滿泰勒絲不只戀愛經歷豐富,更將其作為歌曲的靈感;但同樣頻繁交往新對象的李奧納多,或是歷史上眾多花心的男性,並不會受到如此強烈的抨擊,在網路高度發展、追求性別平權的同時,厭女言論在網路戰場上更加白熱化。
觀察下來不難發現,前文所述的「厭女現象」並不僅限於男性,長期生活在父權社會體制下的女性們,也會對嘗試跳脫刻板性別框架的女性產生厭女心態。好比婆婆要求媳婦要在家相夫教子,又好比替在社群媒體上嶄露身材、大方談論性的女性冠上「婊子」、「破麻」等稱號,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女性,或許比男性更明白這類詞彙的殺傷力,卻也不減在網路世界說出這些話的頻率。厭女現象深遠的歷史脈絡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被改變,在網路發達、資訊傳遞更加迅速的現代,無論性別的你我都須開始思考,並時刻警惕父權社會下的厭女造成的困境,才能在性別平權之路更加向前邁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