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更懂女人心|孕婦運動專家烏恩慈醫師:「孕婦更應該運動,我想成為那個帶領各位破除迷信的人。」
by 派脆克-更新
企劃/廖崇捷 採訪撰文/黃映嘉 插畫設計/顧萱 Hazel Ku 編輯助理/曾冠樺 圖片提供/烏恩慈
孕婦們其實更該運動,因為生產會消耗大量體力,因此必須要有良好的體力支撐,而且許多醫療研究也建議孕婦需要運動,因此我想成為那個帶領他們破除迷信的人。
延伸閱讀
「在問孕婦能不能運動前,你要先回頭想想,為什麼不可以?」烏恩慈看似將問題拋回去,但實際上,是希望被困在迷思的人們,可以好好思考阻止孕婦運動所蘊含的不合理性。烏恩慈,媽媽們都喜歡稱他為烏烏醫師,現為禾馨婦產科的主治醫師,是孕婦在孕期間最堅實的依靠,不過離開診間後的他,喜歡跑步、熱愛健身,讓他戲稱自己是一位「長得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
培養運動習慣之後,他將運動科學以及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帶領孕婦抵達運動是可以被接納的世界,解開長久以來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枷鎖,「孕婦們其實更該運動,因為生產會消耗大量體力,因此必須要有良好的體力支撐,而且許多醫療研究也建議孕婦需要運動,因此我想成為那個帶領他們破除迷信的人。」
摘下屬於孕婦的標籤
然而有關孕婦不能運動的迷思百百種,而且早已根深蒂固,要在短期間內破除禁忌簡直難上加難,因此烏恩慈決定走出診間,錄製 Podacast、參與現場講座、出版相關書籍、開設線上課程,一步一步卸除對孕婦的限制。接著,烏恩慈以有趣易懂的方式比喻孕婦與胎兒的關係,他表示,胎兒是房客、媽媽是房東,因此難以去改變胎兒的個性,但是過去都會過度放大母親與胎兒的連結,甚至無限上綱,「我希望讓大家明白生命有很多不確定性,懷孕的人其實不能改變太多,因此更該關注自己的身體。」
要如何關注自己的身體?烏恩慈也建議可以從運動開始,他笑著說,提倡孕婦運動一開始也很害怕大家誤解,或是會感到有壓力,但出發點都是良善的,更希望讓孕婦明白其實自己有很多選擇,「孕婦只是女性生命中暫時的身分而已,但是當沒有強烈的知識來支持時,很容易就會離自己的身體越來越遠。」 因此在專業醫師與教練帶領之下,可以根據懷孕前、中、後期調整運動項目與強度,在運動期間,孕婦也會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找回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權。
為自己的身體做決定
掌握相關知識就能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烏恩慈也不斷鼓勵孕婦分享自己的身體經驗。他提到,懷孕時會有許多生理變化,但孕婦終究不是病人,因此過度將孕婦標籤化、醫療化,都是他不樂見的發展。《無框身體》是烏慈恩在2021年著作的書籍,如同書名想傳達的概念,身體本來就不應該被困在不友善的框架中,尤其孕婦更該為自己的身體做出決定。
因此,當孕婦願意為自己的身體做決定之後,也會漸漸鬆動他人對懷孕的迷思。烏恩慈分享曾遇過孕婦開始重訓後,先生也一起加入,直到生產完連公婆也加入運動的行列,「他們都共同認為孕婦可以的話,那自己更該維持健康,才能好好養育自己的孫子。」還有一個案例是先生為重訓教練,但是在指導的過程中,免不了遇到路人的指指點點。起初這位孕婦很害羞,不敢直接回應他人質疑,但是到了中期,他已能坦然說明孕婦運動是沒問題的。後期生產前,更堅信這樣做對自己、對孩子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他感受到開始運動後,變得不容易腰酸背痛或是閃到腰,還能成為健步如飛的孕婦,一旦對自己身體掌控力更好之後,心理素質也會更加強大。」
為自己的身體發聲
烏恩慈提到,當女性有了月經之後,就會開始有諸多限制,例如因為要照顧子宮,所以不能吃冰;或是坐月子時要照規則走,不然年紀大了之後身體會不好……,種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充斥在這個社會,導致人人都能指揮女性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尤其孕婦因為身體承載了另一個生命,更容易被這些觀念綁架。」因此對烏恩慈來說,做為婦產科醫師以及孕婦運動的提倡者,能夠陪伴女性在每個關卡做「選擇」是非常開心的事。他特別強調「選擇」,無非是期望孕婦依然能在這段期間為自己做決定,成為為身體發聲的主人。
從初期要不要生育,檢查時該用羊膜穿刺或抽血,直到生產後要不要為母奶,這些選擇的背後,都蘊藏著女性的焦慮跟期待,「可以陪他們做出決定讓我很有成就感,而女性選擇在懷孕期間捍衛自己運動的權力,更是在練習為自己發聲的方式,同時也是向周遭宣示,自己能替身體與孩子做最好的選擇。」烏恩慈露出溫暖的笑容,賦予孕婦沒有界限的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