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美食
進擊的台灣小吃—「BAO 」用刈包植入台灣文化在倫敦掀起一場飲食革命
by 昭編-更新
採訪撰文╱李昭融 攝影╱Hui-Yu Chen
2016年,蘇活區的一家小店,造成了倫敦少見的排隊風潮。剛開幕就吸引不愛排隊的倫敦人趨之若鶩,是因為他們已經在街上默默耕耘了兩年。台灣女孩張爾宬和來自香港的兄妹鍾承達與鍾慧婷,因為一次沒有預期到的台灣之旅,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也改變了倫敦的美食場景。
他們把庶民的台灣街頭小吃刈包帶進倫敦,從街頭小吃作起,後來開了好幾家店。幾年之後,刈包風潮依舊方興未艾,連美食節目《百萬菜單》裡都有一票英國人想跟隨他們的步伐,搶著做刈包的生意。
將樸實無華的台灣夜市小吃,變成倫敦最潮食物,他們究竟怎麼辦到的?
延伸閱讀
改變一切的台灣之旅
當初爾宬和承達剛從大學藝術系畢業,慧婷在工作,雖然一直想從事食物相關的工作,但沒有明確的方向。「我們唸的是純藝術和時尚,都是跟創意相關的產業,承達與慧婷的父母在英國有開餐廳,在餐廳的環境下長大,食物更一直是很大的熱情。那次的台灣旅行吃到刈包,我們就完全愛上了。」
回來之後,他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到處搜尋、嘗試,先是作給親朋好友們吃,反饋不錯後,從 Netil Market 市場的一個小攤子開始,三個人穿著自己設計的圍裙,只賣三種口味的包:經典滷肉、香酥蘿蔔刈包還有炸雞。這個簡單到不行的街頭小吃,搭配他們自己設計的時髦 Logo,立刻風靡整個倫敦。「英國已經有很多香港餐廳,像我的父母親開的那種,但沒有人做過刈包。在那個時間點,倫敦剛好有愈來愈多的街頭小吃,我們很想做刈包,但知道不簡單,於是在街頭擺攤,測試接受度。」
不妥協的美味
對於倫敦人而言,這是一種新奇的美食嘗試,而藝術時尚學系出身的他們,也因為討喜的設計風格被當地人喜愛。兩年後,他們開了第一家店,也逐漸在 Fitzrovia 和 Borough Market 擴展分店。從一開始,他們就堅持使用湯種法和鮮奶的手作刈包,從不假手他人。「堅持自己做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一天會有十個師傅做包,供應四家店。老實說,這樣成本很高,但真的值得。」
他們甚至還創立高端中國餐廳「XU許儒華苑」,帶點新中國奢華主義的況味,名字來自爾宬的外公,呼應他們的童年回憶也讚頌茶文化。完全沒有廚房經驗的三人,因為愛吃也懂吃,每一道創新的菜色都是與廚師慢慢嘗試、討論而來,爾宬更坦言:「失敗二、三十次不算什麼,要作到對的口味,就是要慢慢調。」他們對口味的要求絕對不妥協,在英國找不到一樣的黑糖,就從台灣買;一個需要一年半前訂購的台灣白醬油,為了提味,也不遠千里訂購。
不只食物,他們在飲品上也呈現完美主義,BAO有自己的精釀啤酒、烏龍茶琴酒以及清酒。「我們跟英國釀酒商合作,以東方美人茶為基調調味,作出有烘焙蜜香的啤酒。還用烏龍茶做琴酒,是因為XU使用很多茶葉,為了不浪費,讓茶葉蒸餾,所以有烏龍茶的清香,喝的時候會感覺到回甘。」
獻給亞洲的一封情書
現在的每家BAO分店都有獨特風格和招牌菜,像是創始店佐著醃蛋黃的豬血糕、Borough Market 的牛肉飯和 Fitzrovia 的鱈魚包。對於他們而言,這些精緻的設計細節和食物,都是為了讚頌亞洲文化和旅行亞洲的經驗。「從飲食、服務到設計,我們想呈現一般倫敦餐廳沒有的完整餐廳經驗,你能看到很多細節,看到我們的用心,感覺到自己好像被傳送到亞洲某一個城市,可能是台灣的小吃店或熱炒,又或者是日本居酒屋。」
他們坦言,因為英國人知道香港食物,但不是太多人了解台灣飲食文化,所以沒想過BAO會這麼受歡迎。現在已經有150個員工的他們,對於BAO這家店,早已不是純然的事業,而是熱情,以及如何作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堅持到底。
即便已經從無到有,創立了一個亞洲美食帝國,但這三位年輕的創業者,最迷人之處,莫過於他們不忘初心。每個週六在 Netil Market,在最初他們擺攤的地方,你還是能夠買到那風靡全歐洲,撫慰人心的熱騰騰刈包。
BAO Borough
13 Stoney St, London SE1 9AD
延伸閱讀
- 小吃變潮食!看台灣囝仔把傳統刈包賣進倫敦
- 古典又奢華的英式設計!瑰麗酒店Rosewood London被票選為倫敦最美酒店
- 台味食譜《台灣製造》新書上市!從台式早餐到家常熱炒手把手教你最道地的台菜做法
- 台灣美食不只牛肉麵!台灣囡仔魏貝珊台味食譜《台灣製造》:書寫島國多元融合下獨特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