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30歲好焦慮,該怎麼辦?諮商心理師蘇予昕給你的深切建議

進入30歲,像是換了個新階段的人生指標,許多壓力接踵而至,如果你已意識「30焦慮症」帶來的不安心煩,諮商心理師蘇予昕要對你說聲恭喜,因為這或許是活出意義的關鍵!

圖/Disney+;翻攝自Pixabay作者Daniel Reche、Peggy und Marco Lachmann-Anke

30歲好焦慮,該怎麼辦?諮商心理師蘇予昕給你的深切建議

我的30歲生日,是在就讀研究所的某次暑假中度過的,為了慶祝這樣的大日子,和另一半早早計畫好要前往蘭嶼享受假期,殊不知,出發前一天竟收到船公司傳來的訊息:「親愛的乘客您好,由於風浪過大,船班取消,造成不便敬請見諒。」當時,正在暑期實習工作崗位的我,突然感到一陣強烈的憤怒與悲痛,忍不住找了間空諮商室,趴在桌上崩潰大哭。


30歲了,好失敗?

雖然,行程被打亂了的不開心,乃是人之常情,但心理諮商的學習經驗告訴我,那超乎比例的情緒強度,代表裡頭不單純只是假期被取消的感受,還有更深的議題夾雜其中;因此,當眼淚告一個段落,我打開筆電的空白文字檔,開始與自己的內心來場對話。


「嘿,蘇予昕,我知道你很難過,這是你很期待的行程,但好像有更多感覺跑出來,那是什麼?」

「我覺得,都30歲了,怎麼連一個行程安排都無法『成功』……喔對……我感覺到的是『30歲了,我好失敗』……」


這次的自我對話相當關鍵,因為在後來多年諮商經驗中發現到,不只是我,有非常多夥伴也在30歲左右經驗到強烈的失敗、挫折與自我否定。


職場社群平台LinkedIn在2018年發表了一項全球性大調查,有75%年齡介於25-33歲間的青年人正經歷著「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意指30歲前後,因為事業、財務及人際關係而經歷不安及自我懷疑的一段時期。

示意圖/Disney+
示意圖/Disney+

30歲的不安

此調查中又有3項內容最讓人心有戚戚焉:

  1. 01. 超過八成的受訪者渴望在人際、事業與財務取得成功,而感到壓力山大。
  2. 02. 想找到有熱情的志業,是這個階段的人們最大的焦慮來源。
  3. 03. 大約一半的受訪者會和身邊更成功的朋友比較,感到恐懼、緊張與不安。


從小到大,不知被灌輸了多少「三十而立」、「30歲要存到第一桶金」、「30歲得有車有房結婚生子」等觀念,建立了一個對30歲空泛的理想模樣,卻沒什麼人問過我們:「30歲的你,想活成什麼樣子?」我們有如一顆顆獨特的種子,卻被要求長出同一種花,因此,當30歲真正來臨時,眾人皆困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焦慮牢籠中。

示意圖/Disney+
示意圖/Disney+

30焦慮症從哪來?怎麼辦?

是什麼原因讓「30焦慮症」超越性別、家庭背景與東西方文化差異,讓七成以上的青年人受其所苦,又該如何化危機為轉機,運用內在焦慮的力量,駛往人生的正確方向?以下透過兩個因素和大家聊聊。


30焦慮症因素一:社群網絡引發的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群居動物必然的體驗,透過看見別人擁有或沒有的,引發內在刺激,進而產生新的思考與行動,但倘若這個比較經驗在我們過往人生裡通常是危險的,就不一定能激發正向效果;例如,如果你是個從小不斷被父母拿來跟他人比較的孩子,成年後再次把自己與別人相比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羞愧、放棄和僵住,更加動彈不得。


想與網路社群和平共處,首先得實驗出一套你覺得最舒適的使用時間與方式。我自己的經驗是,起床後的第一個小時最為關鍵,因為身心透過睡眠沉澱後,像是一顆擠乾的海綿,來什麼就吸收什麼,這時候若灌入外界訊息很容易引發焦慮,進而影響一整天的狀態。


醒來後先深呼吸幾次緩和自己,再起身刷牙洗臉、喝杯水,接著,閱讀幾頁書籍,或靜坐冥想幾分鐘,感覺身心穩定、精神清醒之後,再來收發訊息,這樣相較於一睜開眼就立刻滑手機,更能平穩泰然地展開今天。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Daniel Reche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Daniel Reche

30焦慮症因素二:空洞虛無,不知意義在哪的心情。


許多來諮商的夥伴告訴我,「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對現在的工作沒有熱情,也覺得沒意義」,他們通常做了很多搜尋、看了不少書,希望透過諮商找到自己的意義感在哪;除了認真傾聽與好奇這些夥伴的心聲,我也會邀請他們思考四個核心問題:「我喜歡做什麼?」、「我擅長什麼?」、「我如果全然財務自由,會想活成什麼樣的人?」、「綜合以上的方向,第一步我能做什麼?」


你發現了嗎?關鍵就在第四個問題,跨出你的第一步;因為意義感並非思考得來的,一切的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透過我們生命的投入、實踐、體驗後得來的感觸與體悟,才能活出屬於你的意義。


然而現代人一天的資訊量,可能比古代人一輩子接收的還要多,這意味著或許我們比起過往時代的人,更少聆聽內心的聲音,更多在意他人和群體的看法,甚至有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的情況,試圖搜尋「正確答案」、狂列「優劣分析表」,卻遲遲不敢展開行動。


因此這個「第一步」格外重要,你每時每刻都可以決定,現在的我,若想朝著想要的生活靠近,第一步會是什麼?或許這個答案並不神奇或偉大,例如,僅是每餐多吃一份蔬菜、上下班改成走樓梯、在眼前這份工作中找到一絲樂趣、投出一份履歷等等,利用小而容易達成的當下目標,減少對於龐大願景的焦慮感,慢慢走,比較快。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Peggy und Marco Lachmann-Anke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Peggy und Marco Lachmann-Anke


文章的最後我想說的是,焦慮不是需要被消滅的敵人,它只是人類面對發展挑戰時的聲聲警鈴,越是逃避與退縮,鈴聲就會以各種方式和音量讓我們聽見;雖然積極面對和行動,也要冒著感到挫敗的風險,卻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對我們帶來的影響,進而度過危機,邁向人生的下一階段。


我想恭喜正經歷30焦慮的我們,你並不孤單,這是一個把眼光回到內心、開始尊重真我的閃亮時刻,接納所有的情緒,聆聽它們傳遞的訊息,並勇敢地活出光來,是30世代的我們必學的內在課題。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