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每個人都有另一半」是迷思!戀愛專家:不再找人填補內心空虛,才是最理想狀態

越來越多人「驕傲保持單身」,全球破1000萬追蹤的愛情專家馬修.赫西Matthew Hussey在新書中打破社會對單身的刻板印象,揭示愛情並非人生的唯一解答。

Photo/Getty Images、三采文化

「每個人都有另一半」是迷思!戀愛專家:不再找人填補內心空虛,才是最理想狀態

文/馬修.赫西《你的Right One正在路上》、出版社/三采文化

有一件小事,讓我稍微能夠理解女性可能感受到的、持續來自家庭和已婚朋友的壓力,有時候,這種壓力似乎來自四面八方。那就是我身為男性,在談論約會和感情關係時所承受的壓力。每次記者或觀眾問我是否單身,我總會覺得厭倦又沮喪,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問過無數次了。如果我回答正在交往中,他們會說:「哦,那太好了。」然後不再追問。如果我說我單身,他們會說:「怎麼會?你可是戀愛專家耶!」

我可以在此坦承,這件事其實讓我很困擾嗎?雖然不是每次,但每回答這個問題超過20次,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無法讓生活順其自然地發展。我發現自己陷入我所警示的情況:給自己施加過多的壓力,非找到一個重要的人不可,同時又必須不斷抵抗做出錯誤決定的可能。而這只是因為我想要在「擁有一段關係」這個選項上打勾─我必須提醒自己,這個選項並不重要。

讓我一口氣解釋清楚。首先,我並不是什麼「戀愛專家」。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某人是否處於一段關係中,而是他們是否對現狀感到滿意。我從未主張人人都應該談戀愛;我只是幫助他們找到想要的關係。其次,我不認為自己的戀愛經驗是我的最強資歷。我在撰寫本章時恰逢訂婚,對我來說很幸運,但這個標籤本身不應該成為一種榮譽。僅僅是處於一段關係中,並不會讓我或任何人獲得成功。我指導過的許多人在結束關係的那天,反而驕傲地表示自己更成功了。我們都至少認識一對情侶,他們的關係在社群媒體上看似幸福美滿,實際上卻瀕臨崩潰。

讓我描述更真實的情況:

如果你因為我的工作而找到愛情,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因為我的工作而與不應該在一起的人分手,並恢復單身,我也會一樣高興。

如果你在讀完本書後,決定不急於尋找一段感情,因為你愛上了自己的生活、愛上做自己,不再試圖尋找某個讓你感覺良好的人來填補內心空洞,這才是最理想的結果。

單身的日子向來不輕鬆。即使擺脫了外界對於尋找伴侶的壓力,我們仍然必須面對自己的親密感需求。在15年的教練生涯中,我遇過無數女性,她們覺得自己的約會生活毫無進展。每當遭遇拒絕和心碎,失望和絕望便隨之而來,直到她們開始覺得「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另一半」這個古老理想只適用於其他人。你開始對約會失去興趣,不是你永遠感覺不到火花,就是你感覺到火花的人最終傷害了你,或與你的期望不同。你對自己說:「也許我該接受自己永遠找不到伴侶的現實。」然後,昔日朝夕相處的朋友們開始成雙成對,淡出你的生活。這種失望逐漸變成堅信不疑的想法:既然只剩下我還獨自一人,那一定是我出了什麼問題。

這些想法在每一段失敗的關係中變得越來越強烈。即使我們努力保持積極的心態,內心深處仍隱藏著一種持續的恐懼:也許這個世界已經改變得太多,也許真正的關係已經不復存在。更嚴重的是,你會覺得:也許這種關係對我而言根本就不曾存在。

我們在一段感情中付出了幾月或幾年的光陰,後來出現問題,結果又回到原點,這種感覺可能會讓人相當沮喪。我們的愛情似乎沒有一個能夠累積財富的帳戶,每當有人離開,我們就必須和新的對象重新開始,一段感情關係的計時器重置為零。然而,我們的生活或身體卻沒有重置按鈕,它們會不斷走下坡。如果戀愛是一場桌遊,它就不會像「大富翁」那樣能夠穩定累積房子和酒店,而是像蛇梯棋;每段新戀情都像是一個可以攀登的梯子,而每次分手就像是滑梯,瞬間把我們帶回曾經的孤獨中。但這不一定是壞事;我們還是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看到朋友們相繼配對而覺得自己被拋棄時,別忘記,任何人都可能隨時回到單身狀態。長久穩定的伴侶也會分開。對於維持20年婚姻或伴侶關係的人來說,結束會不會比第6次或第16次失戀的人更糟?這個問題沒有正解。有些人在分手後會對新的獨立生活感到成就和平靜,而有些人失去了從前生活中的舒適、朋友或確定感,因此覺得自己完全被拋棄。

無論你處於什麼狀態─約會、被甩、離婚或自願單身─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單身所附帶的情緒。相比失戀的創傷或離婚的末日感,單身的日常挑戰和壓力,可能會讓人感到莫名的沮喪。如果問題是內心深處的空虛,你該如何應對?話雖如此,沒有伴侶還是會讓人感到痛苦。一旦開始累積各種小小的痛苦,最後就會變成一種慢性病。有時候,當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並且感到自信,或至少愉快且全神貫注在生活上,壓力是可以控制的。但有時候,你可能會感覺自己不斷與別人看不見的敵人對抗。單身的痛苦也可能在最美好的時候襲來。當你陶醉在一段極致的體驗時,這份特別的幸福感卻提醒你:沒有人與你分享。你激動不已時,沒有人聽你訴說。在你只想靜靜享受一切時,身邊沒有人陪伴。

有些人會將這種缺乏感視為實際損失,彷彿單身的每一年,就是錯過了與未來伴侶共度的一年。這種「每個人都有命定伴侶」的想法,非常接近下一章會揭穿的錯誤觀念。但失落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家克里斯多福.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說過:「隨著年齡增長,你會明白一個悲傷的道理:你無法交到老朋友。」在感情中同樣適用:你無法回到過去,與從未交往過的高中初戀結婚。而有些人─尤其是那些經常與已婚朋友比較的人─感受會更深。如果某位老朋友與另一半在一起10年,你很容易會拿自己目前的單身狀態來比較,然後說,即使你今天遇到了某個人,也永遠無法彌補已經失去的那10年。

我認為,還是有理由抱持希望。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喜歡做的事、喜歡什麼人。我們能更快地趕上同輩的進度。我不是說你要根據以前所有約會災難,快速列出一份危險訊號清單(確實也不要忽略它們),但在你往後的生活裡,仍然可以遇到瞬間靈魂相吸的伴侶。我通常討厭這樣的說法,不過靈魂相吸其實沒有那麼神祕。你們都走過各自的人生道路,知道生活如何讓彼此變得謙卑。經歷了這些以後,你們更能夠認識和欣賞對方身上柔軟的部分。

無論是離家鄉千里之遠,還是住在老家附近,我們都希望自己出社會後成為與過去不同的人。在某個時刻,你會遇到讓你想起這一點的人。即使他們來自完全不同的地方,卻有著相同的渴望。追求的目標、驅策的動力,以及決心達成的事情往往定義著我們。同時,我們拒絕的事物─為理想而必須說「不」的事物─也塑造了我們。我們要經歷很多,才會了解自己無法忍受的事情。每當你把某些事情拋在腦後,就與過去的自己和曾經會做的選擇漸行漸遠。然後,有人出現在你面前,和你有類似的經歷,你們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不是魔法,或者說,就算是魔法,那也是你在19歲時無法擁有的魔法。

單身不容易,有時就像永遠無法消除的痛楚。本書的一個核心目的是提供一套工具,幫助讀者在戀愛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另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幫助大家活在當下,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時對機會保持開放。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