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愛情慾望
一個人的愛情療癒:為什麼我一直無法「走出來」?
「在愛情裡,為何我老是重複同樣的錯誤?」「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錯的人?」在愛情裡跌跌撞撞的男人、女人們,總不時向老天爺抗議:「為什麼我會愛的千瘡百孔?」八○%的人承認他們罔顧自己的直覺,明知不會有結果還硬是飛蛾撲火。

本文授權轉載自/《一個人的愛情療癒:一個人、兩個人或三個人的關係,如何走出來?》
.jpg)
這樣的思維是一種「受害者」心態,如果你抱持這種心態,想將過去的感情做個了結,這不只是痴人說夢,也為下一段愛情,埋下了注定失敗的伏筆。
我們先來釐清,究竟情緒的產生是誰的責任?或許你會問:「要是我的伴侶說話或是行為實在太傷人,那是誰的責任?」我們的回答還是一樣:即使你認定是某人的言語或行為傷害了你,你還是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就算對方為他(或她)的所作所為向你道歉,但你對它的反應依然會束縛著你,讓你緊抓著怨恨不放、拖著你的感情行李進往前走。能這麼做的,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

錯在他,但他也無法替你的情緒負責
大部分的情侶、夫妻在吵架時,都聽過或說過這樣的話:「你到底還要我怎麼樣?」或是:「我真的受夠你了!」如果你把這些話,放在情感顯微鏡下觀察,你會看到一件嚴重的事:自己情緒的責任歸屬問題。
這個問題的判定標準,早在我們小時候就建立好了。當大人說:「你不把飯吃完,媽咪會生氣喔!」他等於是教導小孩,大人的某個情緒是因小孩的行為而起。言下之意是:大人不必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更糟的是,小孩會以為他也不必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聽到「你不把飯吃完,媽咪會生氣喔!」的小孩,當他白天在學校裡跟同學起衝突,他會用「因為吉米惹我生氣,所以我才如何如何……」替自己辯解。這個公式很簡單:如果我能讓媽咪生氣,吉米當然也能讓我生氣。所以錯不在我,責任也不在我,因為「是吉米惹我生氣的」。

重點不是「誰先提分手」
把自己的情緒歸咎給他人,會讓真正的問題因此失焦。下面的案例即可說明這樣的後果。
伊莉莎白的男友凱文,在聖誕節的前三天提出分手。這個決定讓她感到痛不欲生,她深信她之所以會這麼痛苦,完全是因為男友在「這個時刻──聖誕節」,做了這樣絕情的舉動,完全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段感情早已結束了。
她沒有把焦點放在分手的原因,反而執著於分手的方式和時間點,認定凱文就是絕情的負心漢。她把自己的情緒感受,完全歸罪於男友分手的方式,自己也該對這段感情負起責任的地方,撇得一乾二淨。抱持著這種觀點,她的情緒永遠不可能有了結的一天。

我們沒有誇大事實,想想你過去幾段感情裡的爭吵和衝突、想想你的伴侶如何固執己見,硬說什麼人對他們做了什麼事、想想你自己是否也曾覺得,都是對方害你引發某些情緒而耿耿於懷,白花了多少力氣心思。
若是有人告訴你,一切都是對方的錯,無疑是替你上了無形的枷鎖。這些人也許會說:「這不是你的錯,他就是一直那樣冥頑不靈。」接著,他們會幫你舉出實例,指出對方這裡不對、那裡不好。這樣的洗腦下,我們非但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還可能心生憤恨、責怪對方。
其實,我們常會把感情生變的原因和自己的感受,歸咎給對方,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作祟,讓我們盲目於被害的角色。我們甚至忘記,當初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你自己的選擇。會出現這種心態,並不是無緣無故造成的,也不是在你最近一次失戀時才初次浮現。它的齒輪早在許久之前,便已被設定在發動狀態了。
唯一的真相是:不管別人說了或做了什麼,你所有產生的情緒,都是你自己的責任。為什麼?因為那是你唯一能夠左右的東西。

1. 痛有多深,回憶就必須有多清晰。回憶不能只是列舉對方罪狀,他的好、他的壞都要回憶,請誠實地寫下來,否則怨恨會繼續埋藏。
2. 動手寫下一個只能對自己說的愛情故事。回顧你的感情史,寫下來。從你對老師、同學、同事、偶像明星的仰慕,到真正經歷過的感情波折,都用故事的形式寫下來。作者教你,如何在這過程中找到你還有哪些「未了結」的情緒尚待處理。
3.寫一封愛情療癒信,但千萬別寄出去,而是對著某人(絕對不能是你寫信的對象)念出來。你告訴這個聽眾:對於某段未了結的感情,你不再恨什麼了、你為哪件事道歉、說出你有哪些事來不及做、哪些話當時沒說。
末了用「再見」兩個字完結這段感情,不要用其他字眼。
這一連串步驟,能幫你了結和舊愛間未化解的情緒,讓你認清自己過去處理感情的模式,因而做出新的改變、找到真正適合你的對象,而不是不切實際的許願清單(高帥、漂亮、博覽群書、幽默……)。
經過這段愛情療癒,更能幫助你和現在一起生活的伴侶,維持不吵架的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