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能好好吵架的朋友,才是真友情
by 昭編-更新
編輯/昭編 文字資料提供/時報出版《正直》松浦彌太郎
我一邊冒著冷汗,同時又覺得好羨慕。看人吵架竟然會產生這種心情,那是很久以前去拜訪某著名平面設計事務所時的事了。兩位專業設計師合夥成立設計事務所已經有幾十年,當著依約前來開會的我這個局外人的面,毫不避諱地大吵一架。兩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雙方僵持不下,幾乎是對彼此大吼大叫了。
「不好意思,雖然這是常有的事。」助理惶恐地向我道歉,我卻因為見識到創作現場的驚人氣勢,不由得看得入迷。
為了「做出好東西」,認真的兩人不惜爭執也要全力以赴,正因如此才做得出厲害的作品。對於他們那彷彿夫妻間才會如此大吵的關係,我甚至感到嫉妒。和長久合作的夥伴之間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固然很重要,但也不需要所有意見都相同。倒不如說,身邊有個和自己意見相違的人更是重要。「價值觀」與「想法意見」是兩回事。價值觀的基礎是建立在更深的地方,想法及意見則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會隨時間和場合改變。
人愈長大就愈不柔軟,失去彈性,所以最好多聽取不同的意見,被打擊得滿頭包也好,和人徹底起爭執也是好事。然而不知為何,人愈長大就會愈排斥和自己不同的意見。長此以往,結果就會成為只能容許一種聲音的一言堂或變得剛愎自用。缺乏彈性、太過固執的組織高層,總是排除異己。為了不想被邊緣化,員工往往會配合行事,不敢唱反調。這樣的組織就只能流於守舊,而無法創新。
現在的我,站在為公司面試新人的立場,總希望自己能盡可能採用意見不同的新夥伴。意見不同雖然會產生衝突,但衝突其實是確認結論是否正確的最佳方法。就算最後自己的意見被採納,但在聽到別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時,如果能停下腳步思考一下,說不定還能做出更好的結論。有時,雜音也具有價值。和持不同意見的人交談,有時也會演變成類似吵架的爭論。
我基本上不是個喜歡爭執或吵架的人,即使如此,在和自己有一定交情的人產生意見衝突時,我認為爭執也沒關係,應該說會發生爭執還比較好。不論是在工作上或私領域,只要是自己所重視的人,我希望在事關重大的情況時,對方也是個願意用心和我起衝突的人。
「無論如何都希望你能理解!」「想盡辦法也要讓你明白!」
之所以產生這個念頭,全是因為重視對方的緣故。若是換成怎樣都無所謂的人,應該不會產生這種心情吧。但是,那種因為不小心碰到對方或說話口氣不好等理由所引發的爭執,和我想要「吵一場好架」的動機是大相逕庭的。
小時候我差不多一星期和朋友吵一次架,而且對方一定都是交情好的朋友。吵架不是因為討厭對方,而是希望感情更好才吵。吵到兩人哭著像小狗一樣扭打在一起,筋疲力盡了才說「算了,不吵了」,然後結束這場爭吵。不可思議的是,吵完之後,彼此的感情總是會比吵架之前更好。在爭執扭打的過程中,我們從對方身上所獲知的事情比平常還多,或許是因此而更了解對方了吧。也可能是因為爭吵時,我們都毫不保留地流露真正的情感。
長大成人的現在,雖然不再和誰扭打成一團,但還是有辦法吵一場好架。首先,彼此都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爭吵,拋棄裝模作樣的面子,徹底說出真心話。不要害怕意見不同,要光明正大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此一來,就能得知對方脆弱和溫柔的一面。有時也會有因為價值觀不同而引起的爭吵,這種時候,選擇分道揚鑣也是一條路。
還有,爭吵的結束方式也很重要。我很喜歡橄欖球運動在比賽結束時說的「No side」。意思就是勝負一旦結束,大家就不再敵對,而是朋友。架不能永遠吵下去,總有一天會結束。這和摔角或拳擊比賽不一樣,爭吵的尾聲不該是其中一方給了對方致勝一擊,不能用拚個你死我活這樣的方式結束。我所見過能吵一場好架的人,都是在吵架時懂得自己宣布「No side」的人。不會做出致命的一擊,不把對方逼入絕境,一定讓對方有活路可走。確保對方有活路可走,自己說得出「No side」,這就是我心目中吵一場好架的禮節。一場好的爭執必有超越勝負之處,能顯現出對方與自己內心深處的樣貌。
尤其忌諱的是「致命一擊」,這麼做無異於打對方的臉,讓對方尊嚴掃地,只會讓人產生嫌惡與憎恨。這種爭吵方式無法激盪出更好的意見,也無法加深彼此的關係,更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只會引來最可怕的報復後果。人很軟弱,所以總忍不住想強調自己的強大。平常看起來有風度、客觀中立的人,一旦被逼急了也會想誇耀自己的厲害與正確性。「我才是最強的!你是魯蛇,我才是勝利者。」這種時候或許感覺自己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清楚分出勝負也或許讓你感到很痛快,可是,人生沒有永遠的勝利。
如果無論如何都想分出高下,就把結論交給對方決定。即使自認贏的是自己,也要把輸贏的判定權交給對方。別忘了,吵架的目的是希望增進情感。萬一遇到吵架只會讓彼此關係變得更差的對象,迴避爭執也是大人的聰明做法。
《正直》
作者松浦彌太郎是日本知名生活美學專家,也被稱為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在《正直》一書中他回顧自己的人生,並首次公開他在年滿49歲之際,毅然辭去在《生活手帖》擔任九年的總編輯職位當時的心境。就一般常理判斷,行至中年,以維持現狀度過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是最穩妥的選擇。不過,他卻不這麼想,他說:「儘管自知必冒風險,我仍將自己重新歸零,選擇縱身躍入全新的領域。」。也是在即將邁入半百的年紀時,驚覺自己所剩時間有限,進而思考人生中一路以來努力的過程。松浦彌太郎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與人生理念。他認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會在無形之中成為人生的養分,進而形成現在的自己。而將此書取名為《正直》的原因來自於,他希望能藉由這本書,大家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正直」,在往後不斷迎接新的挑戰之際,秉持這些正直誠實的信念度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