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別總期望從他人身上得到「成就感」,當完成了一項工作,記得給自己打氣:我很棒!

他人的評價雖然重要,但別總把這些評價看得太重!

Photo/Lily Collins IG、IMDB、三采文化

別總期望從他人身上得到「成就感」,當完成了一項工作,記得給自己打氣:我很棒!

文/蘇絢慧醫師《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出版社/三采文化

當我們能陪伴自己完成目標時,就會懂得完成的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回饋,而不是依賴他人的鼓勵贊同。

自尊偏低的人,因為內在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是低落的,無法自己肯定自己,以致更需要時刻外求別人的讚美與認同,才能感覺不那麼心虛和心慌。這種內在空洞的無價值感,時常讓低自尊者無法接受「任何」不同的建議或意見。因為,在低自尊者的內建翻譯系統裡,不同的意見或建議,都等於是對自己的「批評」、「否定」,並會被轉譯成:「是我不夠好」。

這樣想實在是逼自己走進死胡同,因為在這世界上,我們不可能無時無刻、每分每秒,都活在被贊同、被肯定及被讚許的情境裡。他人會有意見或是想提供些許建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偏偏對於低自尊者來說,他人的建議或意見,都像是在對他表示:「你怎麼沒想到?」、「你看,被挑出問題和毛病了吧!」因此,他們才會幾近強迫地想要時時刻刻收到讚美和認同。

低自尊的人失去客觀現實感地幻想著,希望自己身旁有一個人,能在任何時間、任何情境,為他們鼓掌拍手。就像是三歲的小孩一樣,不論在嘗試什麼事情,只要轉頭看向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他都能得到掌聲和讚美。

需要有一個鼓勵者和認同者在旁引導,這是一個孩子在建立自信過程的階段性需要。但若一個成年人仍迷戀於無時無刻的讚美和掌聲,這正好代表他的自尊建立基礎不夠穩定、強健。同時,他可能在成長歷程中,對於被讚美、認可產生了扭曲的需求:以為只有透過別人的讚美和掌聲,才代表自己夠好。

只是被詢問,卻感到被質疑

在工作中,加惠總不由自主地希望有人關注她的努力,並且對她說:「你做得真好!」、「你好厲害喔!」雖然這樣的期待,偶爾會被滿足,但不是每一次都會出現,所以加惠常會陷入莫名低落或是不知所措的感覺之中。

如果加惠向上級提出了計畫或報告,在收到主管的回覆時,若她沒有得到明確的肯定,只是簡單的「閱」、「可行」或是「通過」,她就會來回審視報告的每一行敘述、每一個字,心想,我究竟是哪裡寫得不夠好、不夠精彩或專業?或者有沒有可能這不是主管要的風格?總之,加惠會花好多時間讓心情七上八下,讓自己魂不守舍地好像活在另一個時空裡。

倘若在加惠執行計畫的過程中,主管再加上一兩句詢問:「順利嗎?」、「怎麼進度有點慢」或是:「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她就會無法抑制地感到有把怒火在心中燃燒。那團熊熊烈火在她心中不斷地OS說:「你這麼問是什麼意思?是不相信我、不放心我的辦事能力,還是你覺得我做不好,在暗示什麼?」只要沒有獲得主管的正面評價,加惠就很容易惱羞成怒,同時將對方妖魔化,認為主管為人吝嗇挑剔。她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被人肯定的執著有多強烈,甚至到了有些強人所難的地步。

修復自尊:戒掉讚美安慰劑,發展自我獨立評價能力

穩定的高自尊者,對外具有客觀現實感,凡事不會以自我中心為導向,希望環境、他人都順應自己的觀點和需求來滿足自己。因此他們能客觀地就事論事,以達成事情的目標和彼此共識為主,而不是以「個人主觀感受的好壞」為主。

如果,我們想維持穩定的高自尊狀態,就必須發展出獨立思考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若像小孩或小學生一樣,事事都要被老師改考卷一樣打勾,再寫上嘉許美句,才覺得自己過關及表現良好,如此地依賴別人的稱許和認可,就容易使自尊隨著他人的評價七上八下。

當別人讚許和認可自己時,我們可以真心謝謝他人的欣賞,甚至進一步也學會回饋他人肯定的話語;而不是將他人的贊同或讚美,當成一種保證自己夠好的補給品,或是舒緩自己不安情緒的安慰劑,這樣才不會造成強迫性的上癮行為。

給自己力量:完成,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回饋

讓我們為自己建構內在中心的價值體系,知道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清楚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了解在自我的價值體系中,可以涵納的彈性是什麼,什麼是自己想堅持的、什麼是自己可以妥協及商量的。

越是擁有自己準則的人,就不會時時刻刻都需要一個權威者或位高權重者認同和肯定自我,卻無法讓自己歷練如何決策和承擔。當我們能從內在安穩地陪伴及引導自己完成目標時,就會懂得完成的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回饋,而不是依賴過程中某人的拍手點頭、鼓勵贊同,以安撫那顆徬徨不安的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