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你有「討好型人格」嗎?為什麼一旦面對別人的請求,就無法拒絕?
by Ren-更新
文 / 《雖然是大人,有時還是想躲起來》 Photo / IMDb
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
一直以來,很多朋友和我談起過一些關於討好型人格的問題。
比如,一位朋友提到她被父母安排到親戚的公司工作。她說在那裡過得非常痛苦,
面對巨大的壓力、無端的指責和辛苦的工作,她雖然幾度快要崩潰,但還是強撐著去努力地滿足公司的各種要求。
我問她:「你有沒有考慮過離開那裡,或者多跟父母溝通一下你的真實想法?」
她說:「不可以。我不能讓他們失望,不能給他們添麻煩。」
另一位朋友提到他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有一次同事找他調班,他明明已經有自己的安排了,但因為不想傷了感情,索性就答應了。之後,他非常後悔,覺得自己本應該拒絕的。但他明白,他即使這次想清楚了,等到下次被人求助時,還是無法拒絕別人,依然會下意識地說:「沒關係,反正我也沒什麼事。」
類似這樣的事,也發生在許多找我諮商的人身上,並且大多數人都會補充一句:「我知道我是討好型人格。」為什麼明明知道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卻無法改變呢?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討好型人格的文章,這些文章會列出一些典型的特質,如上面案例中存在的不懂拒絕、主動討好別人等。很多人覺得自己符合這些特質,就為自己貼上了討好型人格的標籤。
「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一旦面對別人的請求,就無法拒絕呢?」
我想告訴你:「決定你選擇的,更多的是你的經驗,而非知識、道理。」
就像電影《後會無期》中的那句經典臺詞說的一樣:「從小聽了很多大道理,可依舊過不好我的生活。」即使你知道了很多知識、道理,它們依然無法真正地指導和改變你。因為這些知識和道理不是你親身經歷的,很難成為你的一部分。
也許有的朋友會問:「那我們豈不是一直明知故犯,永遠無法改變了嗎?學會這些知識和道理還有什麼用?」
實際上,知識和道理雖然很難直接地運用在生活中,但可以提供我們更多觀察自己和世界的視角。
比如在處理問題時,很多人都會這樣想:「我發現問題,然後去尋找解決它的手段就好了。如果我沒有成功,那就說明這個手段不好用,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反過來思考:為什麼這個問題無法被解決?為什麼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因為你自己不願意改變。
這就如同拋硬幣一樣,人們總是在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用拋硬幣這種方法來做決定。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你拋出硬幣時,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沒錯,無論硬幣是正面還是背面,你都會跟隨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選擇。
所以,當你面臨那些事情的時候,你主動選擇了做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吐槽:「開什麼玩笑,我明明很討厭它,非常想改變它,怎麼可能會主動選擇它?」
原諒我的囉唆,我想把這句話再強調一遍:「決定你選擇的,更多的是你的經驗,而非知識、道理。」
請你記住,你個人的主觀喜好,並不能完全決定你的選擇。因為你本人並不能客觀地、完整地看清自己。
再舉一個例子。某一天當別人要求你幫忙時,你雖然很為難,但是仍然答應了,並為對方辦完了這件事。做這件事的時候,你雖然很辛苦,但是會想:「沒關係,禮尚往來嘛,我幫了別人,別人也會幫我......」
看到了嗎?你忽視了什麼?是的,你自己主動合理化了討好型人格。
當你向自己解釋的時候,你不會意識到「解釋」這個行為是你的經驗強塞給你的選擇,你會認為這是你自己的主動選擇。
為什麼會這樣?
接下來我將透過兩個例子,試著帶你追溯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
從前,有個小女孩被寄養在親戚家。因為見不到父母,所以她總是哭。但是親戚不喜歡她哭,她一哭,他們就凶她,這樣她就哭得更厲害了。
終於有一天,她好像知道了哭是沒有用的,於是再也不哭了。她變得很懂事,親戚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從來都不會拒絕和反抗。
因為從決定不再哭的那天起,她就明白了一件事:我的身邊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沒有一個可以安慰自己的人,沒有一個人無條件地愛我,所以哭是沒用的,我沒有資格任性。
她的心中出現了一個難以癒合的傷口,這個傷口讓她無法信任他人,並帶給她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給了她一個訊息:我只有滿足周圍的人,才是安全的,因為我需要他們,所以必須順從他們,不然可能會面臨可怕的衝突、懲罰,甚至被拋棄,餓死在外面。
直到她長大,能夠獨立生活了,她還是唯恐自己不能讓周圍的人滿意。每次面對別人的請求,她心裡總會出現一個無比焦慮、擔驚受怕的聲音:「千萬不要拒絕啊,否則你會倒楣的。」於是她一下子變回那個無力的小女孩,並在潛意識中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自己萬萬無法承受拒絕它的後果。
再來看看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他被霸凌,幾個高年級的孩子把他堵在牆角拳打腳踢。在被打的時候,他看起來害怕極了,縮在牆角緊緊地抱著自己。他不敢還手,知道自己打不過他們,所以除了抱住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最終,他只能哇的一聲大哭。這幾個高年級的孩子看他哭了,害怕把事情鬧大,就離開了。
男孩長大後一直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些,但是無論他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內心都是自卑的,在面對一些機會和競爭時,常常會主動退出。
面對感情,他會因為害怕遭到拒絕,而避免所有的開始。儘管他已經讓自己看起來,並且客觀來說,夠像個大人一樣強大了,但那個被高年級學生霸凌的小孩始終活在他的心裡。
一旦他面臨選擇,那個面對攻擊卻沒有任何辦法反抗的小男孩就會跑出來,讓他再次陷入焦慮,讓他覺得自己面對現實沒有任何辦法,覺得自己完全承受不了失敗的後果。
身處「主角位置」的孩子會被一種全能的自戀感包圍,認為自己是全能的主角,所有人都圍繞著自己而存在:哭了就有人哄,餓了就有人拿吃的。他們任性、自我,認為一切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而處於「配角位置」的孩子,則會整日為自己的生存而發愁。他們會將注意力放在他們需要依賴的人身上,善於察言觀色,認為自己隨時面臨「被遺棄」的危險,所以需要不斷討好別人,讓別人滿意。
當一個人從小就是生活中的配角時,便會因為自身的脆弱無力而時時恐懼。所以他習慣了主動示弱(就像小時候挨打時大聲哭出來一樣),主動讚揚對手、貶低自己,主動逃避和退出,以避免衝突。
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看不到問題,是因為長期處於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中,逐漸形成一種強迫性驅動力,也就是在面臨一些相似的事情時,就會強迫自己做出相應的回應或者出現相應的情緒。
雖然你對那些無理要求非常不爽,但當你面臨選擇時,身體會下意識地進入防禦狀態,你心底的「小孩」就會被喚醒,跑出來讓你陷入焦慮,你會認為拒絕對方的結果很可怕,自己不能承受,於是你只能選擇「討好」。
此外,你壓抑了自己對對方的敵意,這些敵意再次轉化為焦慮,而焦慮留在自己身體裡折磨自己,你必須為它們尋找出口。於是它們一部分被投射在了外部世界(比如你莫名討厭某些東西,或者突然懼高、怕水,或者連續做惡夢等等),並且很難被你察覺,而另一部分則變成對自己的厭惡,或者以「合理化」的方式解決了。
一般來說,討好型人格的人都很無私,具有犧牲精神。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寬容大方、善解人意,都是真實的,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往往是:將問題「合理化」、獲得自我認同、逃避衝突、可以不用被暴露在危險的情境中。
當討好型人格控制我們時,我們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自己。
你可以告訴自己:現在是我內心的小孩控制了我的感受,事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而我必須重新客觀地去衡量它的結果,看看我是否真的不能承受。
當你因為焦慮最終還是選擇了「討好」,你可以告訴自己:沒關係,改變經驗造成的影響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我已經看到它了,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的。而現在,在我沒有足夠力量面對它之前,我必須接受它,而不是繼續欺騙自己或者逃避它。
另一方面,我們要學會從自我「合理化」中走出來。不要因為自卑,因為身處配角的位置,就讓自己沉迷於犧牲自我、滿足他人的獎勵遊戲當中,不要為了「被需要」而讓自己變成「附屬品」。
很多問題都是以「強迫性重複+合理化」的組合形式融入我們的生活的,以至於我們甘願替自己繫上鎖鏈。討好型人格的人,必須在理性上完全認清自己對討好行為虛擬的美化。擁有傷害他人的能力,並不意味著你需要這樣做;但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則意味著你可能被任何人傷害。
改變討好型人格,你可以選擇做以下幾件事:
(1)做一些簡單粗暴的對抗性運動
比如自由搏擊。當你穿好護具和對方走進八角籠,置身於動物生死相搏般的處境時,你會猶豫、恐懼、不敢出拳、收力。等對方的拳頭一次次打在你的臉上時,你會閉上眼睛、想逃跑,但是你的腎上腺素會飆升,心臟會狂跳,你會顫抖著出拳反擊,由試探直到癲狂。
當你終於將拳頭狠狠打在對方臉上,並且體會過戰鬥後跟對手友好碰拳的感受後,很多事情開始變得不一樣:你不會輕易地被討厭;每個人的安全區遠比你想像的大。這些直觀的感受會像「暴露療法」一樣簡單粗暴地改變你。
(2)恢復對自己的知覺
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會在觀察他人的過程中遮蔽自己,他們認為自己的喜好和條件都是「麻煩」,所以為了不給人添麻煩,才逐漸封閉了自己,直到變得麻木,失去了對世界和自我的知覺。
所以你要做的重點是將注意力移回自己身上,甚至可以暫時停止與他人交往。就像失去過味覺的人重新開始品嘗食物,感受酸甜苦辣一樣,你需要從基礎的身體感受開始,比如餓了要吃東西,困了要睡覺,捕捉自己當下的情緒,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細心全面地瞭解自己。
(3)重建安全感
在人際關係中受到的傷害,往往容易使人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糟糕的體驗導致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再次導致現實的不幸,這種不幸又導致對錯誤認知的深信不疑。
所謂重建安全感,就是用一種新的經驗感受覆蓋那些舊的經驗感受,並扭轉舊的思考方式。我們常常對「關係」乃至「愛」產生一種虛幻的誤解,認為一個缺愛的人想要改變,就要得到他人百分之百的、無條件的愛,這樣才能彌補他內心的缺口,使他恢復自信。
但事實上,一個人想要建立真正的安全感,首先要拋棄對於美好的愛的虛幻想像,然後要從自我、生活、人際等方面進行思考和訓練,獲得更多層面的掌控感。
重建安全感,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層層地疊加上去。一個人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觀,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好友和親密關係,有自己同好的群體和社會支持......這些東西疊加起來,就會成為堅不可摧的堡壘,讓人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會失去安全感,這比虛幻縹緲的「完美的愛」可靠得多。
身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即使你無法從外界得到幫助,也可以選擇成為自己的老師,不斷學習和成長,最終體會到「將打亂的人生逐漸理順」的樂趣。
雖然是大人,有時還是想躲起來
作者:城閉喧
出版社: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