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裂縫中的光照亮我心裡的黑暗,用諮商為生命撐起一道光

「我的心住在黑暗裡」,這是近兩週第二個服務對象在我面前這樣說。我嘴裡嘀咕著,可惡的天氣讓大家都犯憂鬱了,心理焦慮著該如何點起一盞燈,讓他們在黑暗中看見微光。

Photo/網路

裂縫中的光照亮我心裡的黑暗,用諮商為生命撐起一道光

那些在黑暗中哭泣的內在小孩

「渺渺」剛從外縣市遷居回鄉。六年前,他迫不急待地離家,只為了脫離重男輕女的家庭。「在家族對男丁的期待下,我已是第四個女兒,一出生就註定被遺忘,母親早已心力交瘁,我看似生長在幸福美滿的家庭,實際卻是自立自強長大的么女。」渺渺這麼形容著自己。

大學選填科系時,他第一次叛逆的選了一個「不會賺錢的科系」,至此失去了所有家裡的後援,在外縣市自力更生。很快地,在身體疲憊、心裡空虛的狀態下,認識了初戀男友,這是他心裡第一次有了寄託與歸屬感。

然而在疲累的工作後,他實在無法回應男友的性邀請,但男友經常不顧他的拒絕,強硬地進行性行為。他忍不住想:「我們是男女朋友,這樣算是性侵害嗎?」、「為什麼家人不愛我,男友傷害我,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我的心住在黑暗裡……」

「小小」則是另一個乖女孩,體諒著家裡的困境,從高中開始就半工半讀,大學畢業就開始幫忙負擔家用。某天,公司同事聚餐結束後,一位曖昧中的男同事邀請小小回家。

小小說:「我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更多私下的聊天來認識彼此,他卻認為我同意他的性邀約。所以錯的是我?我太輕率答應了對方?家人說是我不檢點,為了我將來的幸福著想,過了就算了,堅決反對我報警、提告。」「……我的心住在黑暗裡……」

與服務對象的諮商工作,讓我每每出了會談室,都得大喘氣好一陣子,一面懷疑自己活在哪一個時空,一面心疼著坐在眼前的女性們。當社會大聲疾呼「性別多元與平等、Yes Means Yes!」的此時,仍有許多的女孩不解:「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是否有表達意願的權利?」

他們不斷在「關係」裡尋求認同與肯定,於是當在「親密關係」中被情感勒索,在「家庭關係」中又得不到接納的雙重失望下,那個內在哭泣的小女孩,就被關進了黑暗中。

性創傷療癒三階段 用諮商為生命撐起一道光

而「諮商」就像是一段陪伴復元的歷程,只是在多重且複雜的受創關係中,要一起走在復元的路上,得有著雙重的耐心與毅力,才能一步步陪著他們看到、找到黑暗中的微光。

陪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安全感」(註):

這是「創傷療癒」中最基礎的一環,從陪伴中逐步建立諮商關係的安全感,也從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中,找到可以給自己的安全感。

在初期的諮商中,要談及「創傷本身」是不容易的,因為事件本身已經被太多太多的情緒掩蓋與淹沒。不論談的是過去或現在,諮商師做的是不斷提醒和陪同當事人察覺當下的感受和狀態,一起感受和整理各種心情。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愉快的,但至少在他們掉進黑洞時,有人在洞口陪著,讓他們感到安心。慢慢的協助當事人辨認襲捲而來的情緒,當狂亂的情緒快要讓他們滅頂時,可以想起諮商師說過的話、討論過的方法,進而調節自己的情緒,漸漸不再那麼失控。

接著,陪伴的第二步是「回顧創傷經驗」:

回顧創傷經驗、哀悼錯過的生命經驗與關係,最後接納這些經驗的存在,這是創傷療癒中最困難辛苦的一環。

在來來回回的時空裡穿梭,回看過去,當事人或許會想:「如果這些從來沒有發生過,我的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看看現在,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自信、不相信會有人願意真心對待我。

然而,再回頭看,有時候又會發現,原來自己沒有以為的那麼弱小。不論是找藉口不參加家族旅行、或者試著告訴家人,其實那個人沒有那麼善良、並且努力不放棄的相信會有人愛我……。試著重新詮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為了保護自己而做的努力。

於是,這個階段是陪伴當事人了解到在人生旅程中,「做錯事的不是我」,雖然經歷了一段滿是荊棘、傷痕累累的路途,但旅途還沒有結束,未來也可以有更多的風景,無需停留。

最後,陪伴的第三步是「重新與自己連結、和世界連結」:

為「創傷經驗」找一個位置安放,將會拓展不同的視野,重新看見生命的風景。

透過諮商走過復元歷程,陪伴當事人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創傷——發現世界開始有些不同,開始能夠去認識新朋友,試著相信世界上有善也有惡。有時想起過去的經驗,雖然心情仍會震盪,但是經過學習,慢慢知道自己已經可以安撫自己、有繼續前行的能力。

過去像是一道疤,但是經過清創癒合的疤痕,當事人將帶著這個印記繼續飛行,從受害者成為倖存者,成為「自己定義自己」的人!

走過「性創傷療癒三階段」的歷程雖然辛苦但卻重要,因為這是諮商師與社工師們陪著倖存著們在黑暗裡找光的過程,透過三階段為服務對象撐出空間,讓光透進他的生命。

全然的包容與接納 才能陪他跨過黑暗

但「光」從哪裡來?從事助人工作多年,我常這樣問自己!然而,我始終相信有裂縫的地方就會有光,有光透進來就會有希望!這道光來自於倖存者生命的韌性、來自於人性的善良,但我更相信這道光是來自於整個社會環境與文化價值信念的改變。

從早年的婦女運動、白玫瑰運動、國外的 #MeToo運動、到國內戲劇《人選之人》引爆的那句「我們不要這樣算了」,在在都讓我相信社會對性別的歧視、受害者的迷思都已漸漸的被打破與翻轉。

然而服務沒有停止,當渺渺、小小的故事又一再出現在我面前時,就會督促我們要更加努力。同時也提醒我們,倖存者的復元歷程不單單只是個人的事,而是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整體都應該認識創傷。

唯有友善的環境被建立,所有受歧視、受創傷的人們才能在邁向創傷復元第三階段時,真正與社會/社區重新連結,也因為生命被全方位的接納與包容,而真正的看到了光。

註:「性創傷療癒三階段」為勵馨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參考「從創傷到復原」一書,萃取30年服務經驗,建構臺灣在地的性創師治療工作階段。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