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無論做人或做事,請不要吝嗇付出!今日的付出,最終會為你帶來豐厚的「福報」。

從在學到出社會,待人處事一直都是艱辛的漫漫長路,心理諮商師夏林在《大人的心理學》中,用65篇故事舉例,運用心理學定律,便能走得更加順遂。

Photo/tvN 드라마(Drama)、Emily in Paris、高寶出版

無論做人或做事,請不要吝嗇付出!今日的付出,最終會為你帶來豐厚的「福報」。

文/夏林《大人的心理學》、出版社/高寶出版

互惠關係定律—大方的人最受歡迎

心理學上的互惠關係定律由心理學家霍斯曼提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而這種交換跟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那些交換原則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自己所得到的多於自己所付出的,但通常付出與得到只有對等才能使這種關係維持下去。用俗語表達就是「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根據這一原理,想要日後有更多人幫助你就應該不要吝嗇付出,使交往滿足彼此間的某種需要,才能使這種關係維持下去。想要為日後鋪設好前程,就應該在今日就努力幫助他人。每個人都不想成為忘恩負義的人,今天你幫助他,日後就肯定能夠得到他的某種回報。

《權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宣孟在前往絳邑的路上,看到枯桑下有一個快要餓死的人,就下車餵他食物。趙宣孟給他飲食,並送給他兩塊肉。他行禮接受了卻不吃,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剛才吃的食物味道好,要送給老母親吃。宣孟說:「你先把這個吃掉,我另外再給你。」於是又替他盛了一些食物,另外又給他兩塊乾肉和一百個錢。

這點小小的恩惠就使得趙宣孟獲得了他的救助。三年後,晉靈公想要殺宣孟,於是把宣孟叫來一同喝酒,房中埋伏刺客。宣孟得知後逃了出來,刺客在後面追趕,不久一個人追上了宣孟,看到他後大驚:「果然是你!讓我代你犧牲。」原來這就是那個枯桑下快要餓死而被趙宣孟救了的人,他返回身與其他的武士相鬥而死,趙宣孟卻活了下來。

這就是幫助他人得到的回報。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情感的動物,如果你幫助了別人,別人就會想著把恩惠還給你。想要明天有人為你效勞,今天就要不吝付出,多結交一些朋友,施予一些恩惠,這樣在鍛鍊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得到人心,付出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前程鋪路。

無論做事還是與人交往,都要站到一定的高度去看待。只有高瞻遠矚,不過於計較今日的付出甚至「吃虧」,你才可能得到長期的回報。

有個老闆,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也沒有背景,但他的生意卻出奇得好,而且歷經多年長盛不衰。其實他的祕訣很簡單,就是跟每個合作者一起合作的時候,他都只拿一小部分利,把大頭讓給對方。如此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朋友成為他的客戶,甚至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只拿小頭,但所有人的小頭集中起來就成了最大的大頭,他才是真正的贏家。

還有一個小生意人,這個人不識數,也不識字。他做生意的方法就是告訴人家他的東西的單價,然後讓別人幫他算出總數,再付給他錢。每次他都是對別人說「我不會算數,您看著給吧」,然後再送給別人一些小東西,但是並沒有任何人欺負這位不會算數的憨厚人,因為他把「信任」這種最寶貴的東西給了眾人,人們回報他的也就只有「誠實」。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要吝嗇付出。今日的付出是為了明天可能得到的回報。無論你付出的是禮物、人情、為人效勞還是信任、尊重這些東西,最終都能夠為你的人生累積聲譽和德行,這些恩惠就會最終為你帶來豐厚的「福報」。

當然,施恩、付出也要有限度,超過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在施恩、幫助別人的同時,一定不要有「不計回報」的暗示,否則就可能真的變成了一個單純的「老好人」。得到對方的感激,應該暗示對方「這點小忙不算什麼,日後有機會說不定你也能幫上我」,有這樣的暗示才可能真正在日後得到幫助。

【心理應用】

  1. 為別人效力,應該不遺餘力,這樣既可以鍛鍊自己、獲得經驗,也可以日後得到別人的幫助和提攜。
  2. 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自己,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更利於自己日後發展。
  3. 從長遠來看,吃虧是福,吃點小虧會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