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真正大智慧的人,從來不喜歡投機取巧,反而靠的是一種「笨功夫」!
by Benny-更新
Photo/SBS DRAMA、高寶書版
文/夏文芳《聰明人從不走捷徑,夢想的路要用雙腳丈量》、出版社/高寶書版
真正大智慧的人,往往都很笨拙
有位前輩告訴我說,你能看到的「成功」,其實都只是一種結果和表象,每一種成功的背後,必定都有一種「笨功夫」在支持。
這些年一路走來,越發感覺這句話說得有道理。
正所謂「傻人有傻福」,真正大智慧的人從不喜歡取巧的東西,也不相信什麼四兩撥千斤,反而靠的是笨功夫,凡事喜歡下笨功夫去做。
曾國藩就是一個愛用「笨」方法的人。
小時候,父親要求他讀書的時候,如果上一句讀不懂,不能讀下一句;如果這本書讀不完,不能讀下一本;如果一天的任務沒有完成,不許睡覺。
他從來沒有走過捷徑,嚴格按照父親的要求,一條路走到底。
正是這種看似「笨拙」的學習方法,培養出了他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這才打好了基礎,為他以後開外掛的人生之路種下了因。
後來,他帶領湘軍打敗了驍勇善戰的太平軍,用的也是最笨的辦法。他在帶領湘軍之前,並沒有多少帶兵打仗的經驗,也不懂什麼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贏,其實就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從來不與敵軍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勝算很大的情況下也從不主動發動攻擊,而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在城外紮營,然後挖戰壕、築高牆,把進攻變成防守,先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而且,只要一有時間,曾國藩就帶領湘軍不停地挖溝,一道又一道,直到讓這個城市彈盡糧絕之後,再輕鬆克之。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座城接著一座城,一點一點地挖溝,一步步地往前,把太平天國給滅了。
《史記》記載:孔子在年輕之時曾向老子請教過做人的道理。
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大意是說,一個頭腦精明的商人會把貨物密藏不讓別人看見,雖然富有,卻像什麼也沒有;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往往像個愚鈍的人一樣,毫不外露。
的確,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那些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上去都很笨拙,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也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下苦功,遇到困難要麼放棄、要麼繞著走,反而基礎打得不牢固。
所以,「笨拙」看起來是慢,其實卻是最快,是一種極「聰明」的做法;因為不懂取巧,所以不留遺弊,不會出錯,勝過一切機巧。
當然,那些所謂懂得取巧的聰明人,是比較容易得到外界的讚譽和追捧,也很容易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就好像方仲永的故事,他有天賦,他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念書。
短期內看似走了捷徑,最終卻讓他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身邊這樣耍小聰明反而被聰明誤的故事也有很多。
有個叫濤的男孩子,非常聰明,很善於察言觀色,大學畢業就到一個大公司做了銷售業務,直屬上司是個女主管,他很快就博得了主管的青睞。
別的業務員都自己找客戶,電話行銷、陌生拜訪,他成天圍著女主管,主管就會分配一些老客戶資源給他。
這樣就算他不那麼辛苦地跑業務,每個月也有不錯的業績獎金可拿。
後來那個女主管因為工作出了問題被辭退,新來的主管根本不吃他那一套,嚴格考核銷售人員的業績,他一個月後就被淘汰了。
因為沒有扎實的銷售基本功,他幾乎都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客戶,自然無法有業績了。
他自以為靠討好主管可以不用那麼辛苦,結局是直接被淘汰。
其實,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類似的聰明人,他們似乎總能發現一些小竅門,也能用一些手段繞過各種規則,並且輕而易舉地獲得一些小成就。
可是,也正是因為他們過於算計,喜歡耍小聰明,往往很難有大成就。
在我看來,和笨人比較起來,聰明人要成功,反而更要加倍努力,更要下笨功夫,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步了方仲永的後塵。
耍點小聰明固然短期內能比別人走得更快,但實際上,其基礎與心態必然不穩,能力也沒有提升,最後只能限制自己未來的發展,淪為平庸者。
古話說:「以天下之至拙,應天下之至巧」,生活中,與其讓自己未來的路更難走,還不如下點笨拙的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將自己的基礎打穩,為未來創造更大的成長空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