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高自尊的人並不是沒有經歷過創傷,而是他們不會讓自己糾結於過去的傷痛。
by Benny-更新
文/全美暻《脆弱的假自尊》、出版社/采實文化
因為過去受過傷──過去導向 v.s. 現在導向
很多人誤以為低自尊是源於過去的創傷。但正如前文所提,高自尊的人並不是沒有經歷過創傷,而是他們不會讓自己糾結於過去的傷痛。
「創傷」這個名詞在字典上的解釋,意指承受相當於危及生命程度的巨大壓力(精神創傷),以致於在心理層面上產生揮之不去的陰霾。所謂的精神創傷,是指曾遭遇或目擊到強烈衝突或駭人事件,大部分是在無預警的狀況下發生,造成當事者內心承受巨大的痛苦,已超過可負荷的壓力極限。一旦遭受創傷,日後遇到類似的情境,會再次感受到當時的情緒,陷入不安和焦慮中。
然而,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心理創傷可能會影響自尊感發展,但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近年來,心理諮商相當盛行,踏進精神科診所的門檻比過去低了很多,自尊感成了大眾關注的議題。這雖然是好事,但也有副作用,其中一項就是:過度放大心理創傷的影響力。好比手臂嚴重受傷時,體力也會下降;內心受到巨大創傷時,自尊感也可能會降低。然而,療癒心理創傷後,自尊感自然也會跟著恢復。千萬不能把自尊感低落的原因,全部歸咎於心理創傷。
例如,我曾有一位二十多歲的患者,牽著母親的手前來診所就醫。她是一名憂鬱症患者,以她的病況來說,預估服用抗憂鬱劑一個月左右,症狀就能得到改善。但她的父母卻認為,光吃處方藥的效果並不夠。
她的母親對我說:「醫生,這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受傷了,似乎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請您幫她做諮商治療吧!」於是,我直接開口詢問患者本人:「如果之後每星期來我這一、兩次,進行每次一小時的諮商治療,妳有特別想和我聊的事嗎?」結果她回答沒有。
「雖然我因為升上大四,即將面臨就業壓力而焦慮不安,但身邊的朋友也不例外。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的父母總是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家境也很富裕。從出生到現在,我人生中最大的失敗經驗,就是重考。」類似像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我想說的是,並不是患有憂鬱症等心理疾病的人,過去就一定遭遇過嚴重的心理創傷,才導致內心有許多恐懼。但奇怪的是,人們對創傷諮商治療都抱有莫名的幻想。
也有人認為接受精神分析後,就能找到自己潛在的心理創傷。事實上,進行精神分析療法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好處是可以重新解讀「自己的過去」。基本上,精神分析治療是運用「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的技術,無心的玩笑話、記憶模糊的夢境、兒時生活瑣事……想說什麼都可以,透過完全自由的陳述方式,幫助患者從意識世界進入到潛在的無意識世界。
透過聯想的過程,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把過往的事情全數傾訴出來後,我們的內心會舒暢許多。然而,並不是說完後,自尊感就會自動提升,說出來只是第一步。當我們不再糾結於過去,才能走得更遠;能夠走得更遠,才能提升心理動力與自尊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人們可以決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解讀過去。」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名為「個人邏輯」(private logic)的概念。因此,過去並非絕對客觀的事實,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現實」。
我並不常把「潛意識」這個名詞套用在患者們身上,也是基於這個緣故。因為過度強調潛意識,會讓我們不斷地想要探究行為表面以外的深層原因,導致我們無法更正確地認識現在的自己,也誤以為找不到解決方法。
我的立場與阿德勒的論述近似:無關乎過去的潛意識、過去的心理創傷,我們都可以從現在此刻起,選擇過新的生活。因為過去無法改變,並非我能力所及,我可以掌控的是現在。如此看來,抱著「過去的傷痛導致自尊感低落」的想法,從某個角度來看,或許可以說是「想要利用過去的傷痛,好讓自己維持現狀(低自尊的狀態)」吧。
現代人生活忙碌,很難做到每次解決問題時,都花時間追根究底、找出原因。加上人們普遍認為可以憑自己的意志改變一切,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特別重視教育的作用。由此觀點來看,強調原因論的分析法效果有限。
在原因論的論點下,許多患者們發現自己的自卑情結,是源自於成長過程中的遭遇。問題是,就算了解自卑情結形成的原因,自卑感也不會因此消失。換句話說,就算知道原因,也無法解決問題。過度強調心理創傷,不斷挖掘過去的傷口,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既然如此,還要一再地撕開傷口嗎?
會來找我的患者,不只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許多年紀超過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也會因為飽受兒時創傷所苦而前來就醫。他們向我訴說著童年時期父母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有時候,我會直接對他們說:「那麼,要不要試著與父母保持距離?」往往我這麼說完,他們都很錯愕,露出一副「你怎麼可以說這種話」的表情看著我。雖然他們可能聽過朋友或旁人說過同樣的話,但聽到精神科醫師這麼說,受到的衝擊似乎更大。我通常會繼續對他們說:「你都已經是成年人了,過去發生的事情當然可以怪父母,但更重要的是,你希望未來的人生怎麼過?每次進來這個診間聊過去有多麼痛苦,當你走出這個房間後,有任何改變嗎?」
我真正想說的是:「無論過去如何,你都有能力選擇重新活在當下。」過去已發生的既定事實,無法幫助我們重建自尊感。
市面上許多心理勵志類書籍,也都闡述了同樣的人生真理:不要追憶過去的榮耀、過去的成功,那些並不代表現在、或是未來。重要的是我們要活在當下,把每一天都當作全新的一天。關於自尊感的問題也是如此,不要把低自尊歸咎於過去的傷痛。
從我接觸過的許多患者來看,比起父母離婚或過世的傷痛,在人際關係或職場中錯誤的應對方式,才是導致自尊感低落的關鍵主因。例如,我過去在學校曾遭受罷凌,為了避免在職場上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我不斷迎合討好上司,反而衍生了更多的問題。如果想要在職場與上司相處應對得宜,必須要區分清楚現在受到的不當待遇和過去曾經被罷凌的經歷,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此外,不要把自尊感低落的原因歸咎於過去的創傷,還有另一項原因:這種思考方式會影響人際關係。深陷過去創傷的人,人際關係必然會出問題。他們很容易期待別人可以理解自己的傷痛,並予以同理。倘若對方不這麼做,就認為對方不把自己當朋友。
然而事實上,在學校、公司、生活中,他們遇到的大部分人很難能完全同理他們的傷痛。倘若一直滿懷期待希望別人能理解,會讓自己過得很辛苦。高自尊的人富有同理心,因此較能理解別人的心理創傷,但他們對自己的心理創傷,卻會保持客觀中立的距離。我見過許多高自尊的人,他們大多都對自己過去的創傷不以為意,覺得「並沒有想像中傷得那麼重」。
把「自尊感」和「心理創傷」視為不同的課題,對於走出心理創傷的陰影會有所幫助。
誠如前述,我們與他人的互動關係會影響自尊感,因此必須拋開「過去的我」,以「現在的我」重新與人建立新的關係,才能打造正向的互動關係。
因此,比起「修復受傷的自尊」這種說法,我更喜歡「把自尊感拉到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可能改變負面的過去,這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稍微調整,把它拉往正面的方向。
那該怎麼做呢?我認為在描述現階段的自尊感定位時,最好用「尚未確立的自尊感」的說法,而非直接用「低自尊」來表達。過於糾結在心理創傷,反而不利於自尊感的形成。
我的診間經常有不少多元性別者來訪,這些人在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因為與眾不同的性別取向承受了許多痛苦。他們努力用各自的方式克服內心的傷痛,我從他們努力的過程,看見了自尊感種子的萌芽,也讓我不由得對他們的勇敢升起了敬意。我想,我的診所之所以被稱為是「彩虹友善診所」,並不是我特別了解多元性別族群,而是因為我承認自己的不了解,因此更努力做功課,尋找相關資料。我切入的觀點,正是認為即使這些人過去曾遭遇過嚴重創傷,或是內心留有難以抹滅的傷痛,都不會影響他們現在的自尊感。
說直白一點,就算是沒有心理創傷的人,也可能有低落的自尊感。從我開始執筆撰寫有關自尊感議題的文章後,曾經被問過:「我的成長過程一路平穩順遂,工作也不錯,家庭關係也很和諧,但為什麼我的自尊感這麼低?」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平穩順遂」。
我反問他:「假如你被公司裁員、另一半跟你鬧離婚、孩子讓你操心不已……遇到這些狀況時,你會怎麼辦?」
即使是高自尊的人,碰到這樣的打擊也肯定非常難受。不過,高自尊的人就算再辛苦,也會想辦法克服。他們會朝「試著找找看新工作吧!離婚後要一個人養小孩,要思考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孩子叛逆的問題不見得在孩子身上,身為父母的我,是不是也該檢討自己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方向思考。
我們往往在幸福時,感受不到自尊感的重要;痛苦時,自尊感才顯得彌足珍貴。
換句話說,當人生遇到難關時,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的擁有穩健的高自尊。重要的是,陷入危機時,能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依然懂得尊重自己?
「明明生活順遂,為什麼自尊感卻這麼低?」這個疑問其實也意味著自尊感與過去的創傷無關,而是跟目前的狀態更密切相關。「生活順遂」某種程度上暗示著「這並不是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擁有不同的個性和過去,在人生中追求的方向和目標也不同。當你的人生找到方向和目標時,即使沒有太多高低起伏,每天的生活也絕不可能「平淡無味」。就算不是人人稱羨的職位,卻能夠樂在其中,朝自己設定的方向持續前進,在生活中體驗到喜怒哀樂,過著滿足的每一天。因此,我認為擁有自尊感,其實就是「活出獨特的個人色彩」。當沒有自尊感時,即使生活順遂,也會覺得索然無趣。當你活出獨特的個人色彩,就表示擁有真正的自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