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孩子的問題」只是表象,真正反映的是整個家的矛盾,而這一切竟和潛意識有關

前些天親職諮詢,一位媽媽提到越演越烈的手足爭吵(3歲和5歲的孩子可以吵到上演全武行),讓她疲憊不已,看了許多教養書、試了許多方法依然無效。陪同媽媽去梳理,跳脫處理行為和處理事情的慣性,去看見和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討論可以個別和孩子溝通與互動的方式。

Photo / Getty

「孩子的問題」只是表象,真正反映的是整個家的矛盾,而這一切竟和潛意識有關

文章授權/名日文化 文/諮商心理師 靜海心語

同時,一邊談話,我也一邊思考著,孩子的行為究竟在表達什麼?他們的行為滿足了什麼心理需求?很多時候,我們的困擾或是問題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它透過這個方式在發聲和提醒我們。也可能,潛意識是透過這種方式在滿足內在需求,像是:平時爸媽總是忙於工作,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想要獲得父母關注和陪伴的孩子,發現表現好也不會被注意和肯定,潛意識便帶他嘗試不同的方式,出現各種搗蛋搗亂問題行為,成功讓父母放下工作痛罵他一頓。

談話間,我突然想到希塔療癒的挖掘裡一句經典的問話,「如果有一天,你的病/問題完全好了會發生什麼事?」,我問媽媽「如果有一天,兩個孩子完全都不吵了,可以好好的玩在一起,那會是什麼樣子?會發生什麼事?」媽媽愣了一會,大概是打從心裡沒想過這種可能性,然後回應「他們玩的很開心,我會就坐在旁邊看他們玩」,「那爸爸呢?那個時候爸爸會在哪裡?做些什麼?」

另外,從家族治療的角度來說,很多我們以為的「孩子的問題」其實只是表象,真正反映的是整個家庭的問題,例如:不斷反覆生病的孩子,其實是潛意識利用生病來獲得父母的共同關注,讓父母從他們的關係衝突中抽離和轉移,也讓父母得到一個同心努力的目標(治療孩子)。

於是我們發現,當手足激烈衝突,他們就可以讓爸爸走出房間、參與四人家庭的互動,儘管是不太愉快的互動,潛意識的運作是不是很神奇卻也常常讓人傻眼,當我們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和表達是什麼,知道潛意識在運作和滿足些什麼,我們就可以將一切帶到意識層面,用我們更喜歡、更舒服的方式去表達和滿足需求。

最近我在思考,是不是可以不用將我的諮商工作和療癒工作這麼壁壘分明的分開,可以有更多的整合性運用,我不曉得這個例子算不算是,但我很喜歡自己加入了那個問句,協助媽媽清晰的看見這些隱微的家庭動力。

關於作者:靜海心語

更多自我探索相關活動與課程可上「名日文化」臉書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