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拉肚子又便祕好困擾!你是不是也有「腸躁症」?原因、症狀、治療一次看懂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Source/Unsplash、Text/Lizzie、Edit/fish
腸躁症
諮詢醫師:成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謝名宗、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黃耀光
Q:腸躁症是什麼?
腸躁症全名為「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是一種長期且反覆發生的腸道功能異常,其中syndrome就是「症候群」的意思,因此,腸躁症其實就是許多常見症狀的組合。
「不是一直拉肚子就是腸躁症,出現這些症狀且至少持續6個月」,醫師表示,腸躁症的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但不是一直拉肚子就是腸躁症,根據羅馬準則IV確診分「主要條件」及「合併條件」,症狀需符合主要條件,且合併症狀3項中符合2項或以上,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 腸躁症主要條件: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
• 腸躁症合併條件:與排便相關的腹痛、排便頻率發生變化(如從1天1次,變成1天3次)、糞便外觀形狀改變(如軟便、水便、顆粒狀等)。
許多原因都可能引起腸躁症,像是飲食問題、腸道發炎、心理問題(憂鬱、緊張、焦慮)、生活或工作壓力大、個人體質等。
我們可以大致將腸躁症依據症狀區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腹瀉型」;第二種是「便秘型」,即腹痛伴隨便秘的情形;第三種則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混合型」。醫師也提醒,便秘型的腸躁症患者,一般較不容易察覺自己有腸躁症。
Q:為什麼會有腸躁症?
在台灣,許多人有「腸躁症」的困擾,平均每5個人就有1人有腸躁症,估計有數百萬人為此所苦。
根據統計,腸躁症病人有50%會在35歲之前發病,90%在50歲之前發病,因此可以說是一種相當年輕化的疾病,且男女罹患腸躁症的機率相當。
Q:如何改善腸躁症?
1.紓解壓力
壓力是誘發腸躁症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透過減壓緩解緊張的情緒,才能降低腸躁症的發生機會。
2.規律運動
以現在國健局建議每日應至少30分鐘以上的活動,健走為最基本的生活化運動。也希望能藉此提高民眾參與的意願。而過去研究也發現每天20~60分鐘的運動,一週至少5日也能改善腸躁症症狀。
3.調整飲食
維持良好的腸道功能,像是飲食均衡、規律進食、少量多餐、攝取足夠蔬果及水份,避免碳酸飲料、咖啡、酒精、消夜習慣。除了上述方式,低腹敏飲食則是另一種比較複雜的飲食建議,後面有再詳述。
另外高油高糖食物與腸躁症罹患率呈正相關,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因此像是蛋糕、餅乾、甜點、含糖飲料、油炸食物等也要盡量避免。
Q:聽說「低腹敏飲食」能改善腸躁症,該怎麼吃?
「腹敏」是「FODMAP」的諧音,為特定類型碳水化合物的簡稱,存在於許多不同類型食品、飲料及食品添加物中,由於在消化過程中無法被順利吸收,可能造成食用者因腹部腸胃敏感而出現不適。
而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的確能有效減輕腸躁症症狀,改善病情。但也並非所有FODMAP都是腸躁症誘發因子,還是要取決於每個人對該食物的腸道敏感度。
需要避免的高腹敏食物,例如含果糖較多之蔬果及其製品(如蘋果、櫻桃、芒果、洋蔥、大蒜、綠花椰等),所有大麥及其製品,含乳糖之乳製品(如牛奶、起司、優格等)。
此外,「低腹敏飲食」需要在醫師、營養師建議之下分三階段進行;低腹敏飲食也可能會減少蔬果雜糧類的攝取,故不建議長期使用;一般健康人,或特殊對象如老人、孩童也不建議採用。
Q:腸躁症的治療方式?
醫師表示,目前腸躁症藥物的使用主要在處理「症狀」,因此軟便劑、止瀉藥、消除脹氣,或是抗痙攣的藥物等都是很常使用的。
另外,由於腸躁症和情緒壓力也有關,因此心理治療也是腸躁患者可以考慮的治療方法之一。不過心理治療的效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出來,有時甚至需要長達6個月的時間,才能緩解腸躁症的症狀。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