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

104篇 相關文章
他50歲、遠征南極48天!憂鬱症就像一場長征冒險

BEAUTY美體健康

他50歲、遠征南極48天!憂鬱症就像一場長征冒險

曾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楊力州,過去隨節目遠征南極48天,近期將這段冒險以新作《無邊》上映,也在片中自揭憂鬱症的奮鬥經驗。

【周慕姿療心室】被情緒勒索的孩子,他們愛著父母,卻不知道怎麼停止父母的行為

COMMUNITY視野觀察

【周慕姿療心室】被情緒勒索的孩子,他們愛著父母,卻不知道怎麼停止父母的行為

心受傷了,關係也是,自己不停忍受、耗損自己對這個人的愛,直到愛消逝的那天。我在《情緒勒索》等著作中,不停強調:看到自己的傷痛,是非常重要的事。

甩開不安、沮喪、憤怒的「自動思考」 用快樂情緒成為想要的那個自己

LIFESTYLE閱讀

甩開不安、沮喪、憤怒的「自動思考」 用快樂情緒成為想要的那個自己

生活中反覆出現的負面情緒,讓人沮喪憂鬱,但提不起勇氣看醫生、做諮商時該怎麼辦?日本心理治療師高井祐子的《讓自己更快樂的情緒課》,以可以在家實際操作的「認知行為療法」,讓心靈恢復清爽乾淨。

憤怒不是壞事,重要的是為什麼?你我都需要「理解憤怒」,而非過度壓抑或衝動發洩。

RELATIONSHIP聊心事

憤怒不是壞事,重要的是為什麼?你我都需要「理解憤怒」,而非過度壓抑或衝動發洩。

常常情緒暴衝、鑄下難以挽回的憾事?為了避免傷害到周遭親朋好友,心理師叢非從建議你學著去「理解」憤怒。下次要生氣之前,或許就能及時醒悟。

簡單化解焦慮情緒!對未來憂慮就是浪費現在的時間,別讓恐懼拖累你

LIFESTYLE閱讀

簡單化解焦慮情緒!對未來憂慮就是浪費現在的時間,別讓恐懼拖累你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未來的恐懼或擔憂,阻礙了你去意識到當下,你的時間體驗就會受到影響,正如「著眼於過去的創傷」會造成的影響。你如果沉浸於對未來的憂慮,其實就是在浪費現在的時間。

比加油更好的安慰!真心傾聽、認同是當一個人處於困境,你能給予的禮物

LIFESTYLE閱讀

比加油更好的安慰!真心傾聽、認同是當一個人處於困境,你能給予的禮物

處在挫折和不安的狀態,任何人都會陷入過度的自我關注,不停反覆思索,試圖找到合理的解釋。在過程中,不僅會放大微不足道的小失誤,甚至陷入貶低自己的負面情緒。

悲傷很正常,哀痛很正常,我們都不該為了真實的情緒感到抱歉。

RELATIONSHIP聊心事

悲傷很正常,哀痛很正常,我們都不該為了真實的情緒感到抱歉。

總是表現正向,害怕讓人看到脆弱又負面的自己嗎?「快樂學」專家海倫‧羅素在新書中以「悲傷」角度開示:唯有學會與悲傷共處,你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低潮時,請別假裝快樂!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RELATIONSHIP聊心事

低潮時,請別假裝快樂!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面對挫折、難以忽視的負面情緒,就別再強顏歡笑了!女星何妤玟在新書《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中告訴你,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

付出也填不滿的無底洞,不要在關係裡受苦,離開會耗盡你一切能量的人

LIFESTYLE閱讀

付出也填不滿的無底洞,不要在關係裡受苦,離開會耗盡你一切能量的人

你若是真實的檢視關係,就會發現奮不顧身投入地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的結果。不是詛咒而是邏輯,因為當你過度投入及付出,不論身體、心理能量,勢必早晚能量耗盡。

以為抱怨是在紓壓?其實會刺激壓力荷爾蒙,學著說正向語言,養成正能量體質

LIFESTYLE閱讀

以為抱怨是在紓壓?其實會刺激壓力荷爾蒙,學著說正向語言,養成正能量體質

不經訓練的大腦,一整天所冒出的負面念頭能多達數萬次。造成願力薄弱的原因之一,就是你確實有想了兩、三遍好事情沒錯,但卻不自覺浪費掉更多、幾萬次的念想,去想一些有的沒的。

常常「情緒失控」釀下大禍?當憤怒、不安來襲時,請學著「接納」取代「否定」。

RELATIONSHIP聊心事

常常「情緒失控」釀下大禍?當憤怒、不安來襲時,請學著「接納」取代「否定」。

當受到批評、行程或思緒被打亂,或許你會產生「情緒暴衝」、導致招惹不必要的失控情況,想要改掉這個惡習,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在《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書中教你如何避免、不再犯。

七招培養正能量體質!處於快樂中等於正在實現自己生命藍圖

LIFESTYLE閱讀

七招培養正能量體質!處於快樂中等於正在實現自己生命藍圖

感覺不被愛、不滿、不安、不爽,每一個「不」字都是負分。就像給自己下毒,損害的是自己的健康!一旦身心靈平衡遭受破壞,健康的人會生病,已經生過病的人容易復發,而正在痊癒的人復原速度緩慢。

【周慕姿療心室】你的人生,是自己決定,還是別人決定?

COMMUNITY視野觀察

【周慕姿療心室】你的人生,是自己決定,還是別人決定?

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無法忽略他人的感受與需求。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因此焦慮不安。